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尊老孝亲 本分为人

2017-11-14 10:41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莫托夫 苏国松 张蔓莉 张锋锋


程氏家规家训摘要

●“父之贵者,慈也;子之贵者,孝也;弟之贵者,恭也;夫之贵者,和也;妇之贵者,贤也。”

●“事师长者,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小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岁高于我,我必远之。”

●“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人有小过,含容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

●“诗书不可不学,礼仪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宗族不可不和,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

“千般巧计不如本分为人也;一生之计在于勤。”

——摘自调丰村《程氏家训》

航拍调丰村

家珍1:千年驿道 人文昌明

在遂溪县岭北镇,一条银溪河自东北向西南绕村而过,四周田畴沃野,阡陌纵横;村舍俨然,祥和而安宁,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这就是有着中国传统村落之称的调丰村。

据调丰村《程氏族谱》记载:始祖程浪斋原籍福建莆田人,考取进士后在朝廷任职,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官知雷州军事,诰授奉直大夫。任职期间,卜居雷州滨海东岸(现麻章区太平镇东岸),遂开族立业。生子起名程雷发,寓在雷州开枝散叶之意。程雷发于南宋宝祐四年考取丙辰科赐进士(五甲),与文天祥同榜,官居建极学士。

调丰古村落鸟瞰。

程雷发生有五子,长子程原道岁进士,敕授修职郎;次子程宣义岁进士,敕授修职郎,任琼州府琼山县训导。当时闾里有“三代四进士”之美谈。

因农耕常遭海潮侵害,程雷发的五个儿子商量各自分居创业,并按“国有法、家有规、世系规矩,长子不离旧居”的原则,长子程原道承基旧居东岸(后迁至今称麻章区湖光安宁程村),为程村先祖;次子程宣义于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卜居调丰村,为调丰村开村始祖。“调丰”为古越语地名,意为大片土地,也含有风调雨顺、丰饶富足之意。

东坡井

调丰村不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且地理位置优越,为古雷州主官道经过地。古道驿马,行者不绝于途,官宦、商贾、文人、士子等来往其间,不仅为这座当时的小村庄留下了一段段弥足珍贵的印记,亦促进了该村人文昌明繁盛。

北宋建隆二年(962年),官道调丰段设茅亭驿站,供传递文书、来往官员或书生上京赴考途中歇宿、换马。寇准从湖南通州贬至雷州时曾路经遂溪县境,留宿于调丰官道旁茅亭驿站(现调丰村景兰阁前身)。北宋绍圣四年(1097),苏东坡贬琼经茅亭驿站,汲井泉饮用沐浴,当地人敬贤如师,便把井泉定名为“东坡井”以纪胜事。李纲被南贬途中亦经此道,并在茅亭驿站略作停留后到湖光岩游览,留下“湖光岩”3个大字。

清朝名臣陈昌齐挥毫题书的景兰阁。

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程雷发随次子程宣义从东岸迁来调丰居住,为子孙读书之计,籍用茅亭办私塾,世传至清嘉庆年间。清嘉庆六年(1801)5月,翰林院编修陈昌齐赴京供职,路经调丰探望嫁至该村的孙女,视学茅亭私塾,挥毫题书“景兰阁”。各地儒生敬重陈昌齐,踊跃捐款,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改建。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景兰阁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求学人数多达800人。为适应办学规模,各地儒生、绅士及商贾纷纷捐款,在景兰阁书院西侧、东坡井西侧先后建起两座分院,一直延用至1933年,景兰阁私塾学堂当时曾被列为广东省100所知名学校之一。多年来,文人墨客经常在此讲学,传播文明,培养出大批人才。

位于调丰村东边的古官道石车辙遗址被列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在该村东边100米处发现了大片青石上有双辙深痕,后经考古专家考证,这条车辙就是《雷州府志》、《遂溪县志》中记载的古代“三十里官道”中的一段遗址。今遗存的古官道石车辙深约60厘米,长约41米。石坡上的牛车辙、牛蹄印,车辙两边的小圆洞,“回”字形的棋盘,仿佛让后人穿越时空看到这里曾经南来北往的热闹盛景,也成为古海上丝绸之路的实物见证。2011年,这段遗址被公布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广东省文物普查100大发现,并批准为湛江文物保护单位。

调丰古民居巷道。

近年来,调丰村委会一方面注重经济发展,提高村民收入,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整理、保护和弘扬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村。对千年古官道、景兰阁、东坡井等进行了修整,恢复原貌。

与景兰阁交相辉映的调丰小学,是广东省绿色学校,湛江市特色文化校园。在抓好常规教育的同时,该校还专门编写了乡土教材,选编专家、学者撰写的涉及该村历史文化、人文自然的作品为主要内容,积极引导学生探寻优秀乡土文化,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和建设家乡的情感。

调丰村《程氏族谱》剪影。

家珍2:尊老扶老 共享天伦

尊老扶老是调丰村自古以来的传统,《程氏家训》将孝道列为第一条郑重其事,所谓“父之贵者,慈也;子之贵者,孝也;弟之贵者,恭也;夫之贵者,和也;妇之贵者,贤也。”

据《程氏族谱》记载,每年祭祀祖宗时,村里都要分发“养老肉”,“养老肉有六十岁者方得分”,其中满六十岁分胙肉八两,满七十岁分胙肉一斤,满八十岁分二斤;满九十岁分三斤,百岁以上分四斤,以示对长者的尊重和敬爱。二世祖程雷发所定的五则族规中,第三则即为不得殴辱长者。

调丰村宗亲理事会成员程捌如为记者查阅《程氏族谱》。

传承家规家训,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调丰村人尊老爱老有了新的内涵新的特点。

一是全村集体层面更加关爱老人。摸清了老年人的基本情况,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情况,建立帮扶制度,每两个年轻人帮扶一位老人,建立相对固定的结对服务关系,为他们提供生活照料、上门慰问、聊天交流等关爱服务。村集体出面争取,被列入湛江市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试点,修建了调丰村老人活动中心。该中心根据老人们的身体特点,配备了十几张躺椅上,让他们可以舒舒服服地观看电视节目。此外,还设有棋牌室、乒乓球室等。每天早上7时至晚上20时开放,遇到重要的节假日,还会延长时间。老人们吃完饭就出来,一起聊聊天,或打打牌,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对于所有孤寡老人及年满80岁的老人,村里还给予特别的慰问和关爱。

二是全村每家每户每个人,几乎都能做到尊老、敬老、爱老,较好地传承优良的家规家训,孝老爱亲蔚然成风。

调丰村党支部书记程卫国向记者透露本村孝亲敬老方面的措施。(苏国松摄)

该村现年70多岁的程南成,曾任遂溪县政协主席,在退休前长年在外工作。10年前他一退休,就毅然放弃高薪聘请,放弃城里的优越居住环境回到调丰农村老家,尽起做儿子的责任,细微照顾好老母亲的日常饮食起居。

现村中最年长者庞兰光102岁,她是一位革命老人,抗日战争时期,丈夫参加卜巢山武装抗日中队,她在村中建立交通情报联络站,尔后,又建立坡正湾交通情报站,任站长,一直坚持到遂溪解放,为革命作出了贡献。这位可敬的长者,子孙后人恪尽孝道,待奉老人家,1983年,她得了一场大病,卧床10多天,她深感自己时日无多,只想在家“待死”,坚持不吃药不打针不看病。那时没有交通工具,儿女们硬是轮流背上她,步行几十公里到医院,坚持半年多求医,硬是把她从死神身边拉回来。2015年10月,她摔断股骨,在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转回家中治疗,儿女媳妇们不嫌脏不嫌累,为老人擦洗身子,更换床单被罩,洗衣理发。在儿女媳孙的尽心照顾下,老人病况好转,现生活基本能自理。她现经常说:“如果不是你们兄弟姐妹这样尽心照顾,我早已成为一堆泥土了。”

101岁的程世法老人

该村101岁的程世法老人依然精神矍铄,耳聪目明,身体硬朗,常常自己走路去赶集。年轻时习过拳法的他还兴致勃勃地比划了一招。他逢人就夸儿孙辈孝顺,几代同堂,共享天伦。

面对记者采访,20年前嫁到调丰村的符小清感慨万千。“能成一家人,是今生的缘份福份,就必须对家人好。”符小清的婆婆年纪大行动不便,她就主动承担了家务,照看孩子洗衣做饭等总是抢着干,不让婆婆受累,对婆婆百依百顺,婆媳间从未因任何事有过口角,她们婆媳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小清比我的亲闺女还亲。”小清的婆婆开心的对记者说。

弘扬孝道,又进一步促进了良好的家风、乡风、民风,形成了民风淳朴的社会氛围和文明新风尚,提升了乡村文明水平,有力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调丰村先后被评为湛江市“生态文明村”、“湛江市特色文化村”。

10月14日,由遂溪县纪委、湛江日报社、岭南师范学院派出代表组成的采访团实地考察调丰村。

家珍3:勤劳致富 本分为人

千百年来,调丰程氏子孙牢记祖训,勤劳致富,本分为人。调丰程氏子孙,将农业作为兴族之本,世代种植水稻。调丰村被誉为“遂溪粮仓”,名扬岭南的“岭北米”主要产地就在该村。明清时期,村民利用肥沃的坡地,种植甘蔗,办土糖寮,生产红糖,年年粮丰蔗茂。粮糖引来活跃的流通贸易,因此,调丰“肥村”的声誉,传遍四方。

调丰小学校长程侯鑫向记者演绎本村当年古法炼制红糖的情景。

据了解,明清时期,调丰村煮制红糖业十分兴旺。据《调丰程氏族谱》载:“程中韬公职授员外郎,生子邦光,巨富百万,良田八百亩。”明嘉靖年间,程中韬在调丰村建起36间制红糖作坊,一间作坊一天出红糖8担,一个榨季产红糖2万多担,并有20多间商铺,生意涉足天津、广西等地。到了清代,调丰村生产红糖的规模不断扩大,拥有72间制红糖作坊,年产5万多担红糖。制糖业的兴旺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商贾巨甲纷纷兴建宅邸。至今,该村保存较好的祠堂巷、八角井巷古民居群与外翰第等124座古民居,即是昔日调丰村以糖致富的见证。由于调丰村的带动,调丰村所在的遂溪县糖业后来得以快速发展,成为全县重要的经济支柱,遂溪由此曾被誉为“中国第一甜县”,产糖量曾居全国第一。

2015年底,调丰村有户籍人口4680人,耕地面积15000亩,村前有一片3000多亩良田,称调丰垌。这里盛产的黑米、红米更是湛江市现代农业优秀产品代表。山上常年放养的1000多头黑山羊,吃青草、喝泉水,成了抢手的纯天然绿色食品。

谈及调丰村程氏家规家训中的关键词“本分为人”,程南成显得特别兴奋,他说自他懂得记事起,调丰村没有出现因为诈骗而被判刑的个案。

遂溪县政协原主席程南成向记者介绍程氏家规家训。(苏国松摄)

此外,程南成还透露,调丰村人嫁女不索要男方彩礼更是调丰村人“本分为人”的较好体现。50多年前发生的劝退彩礼之事,让程南成记忆犹新。当时村中有一族老发现某户人家嫁女时收受了男方送来的彩礼,于是上门规劝:“嫁女是一件好事,但不是卖猪卖牛,请不要收受男家送来的彩礼。”在村中长者的教育下,女方家长欢欢喜喜地退回彩礼,喜结良缘。从此以后,大凡村中嫁女,从不主动索取彩礼。

如今的调丰村,县道从村旁经过,直达207国道,水泥硬底化村巷道四通八达;村内排污水沟连接各家各户,家家用上自来水,户户有卫生间;村里建8个垃圾收集池,集中统一由镇环卫站处理,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村容巷道洁净干净。

调丰村明清时代古民宅——外翰第(北京大屋)

村中建有一个占地15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若干个农产品收购点,基本实现百货、农资、日常生活用品等商品购买不出村。村中有幼儿园两间,完全小学一间,教学设备齐全,教学质量良好;医疗卫生室两间,常用药品、医疗设施等条件能满足村民需求,实现了“小病不出村”的目标。

村民文化生活丰富,建有文化楼、图书室、篮球场、乒乓球馆、排球、大广场、小公园等,配备有体育器材,供村民休闲、健身、娱乐。

近年来,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逐步恢复了边桥岭、英楼墩、鲤鱼炖的原生态,营造樟木林30多亩,村内古树挂牌保护,并获得“广东省古村落”、“中国传统村落”等荣誉。

岭南师范学院岭南文化研究院副教授陈国威(右)和调丰村宗亲理事会成员程捌如一同查阅调丰村的《程氏族谱》。

专家点评

调丰村:有亲有爱有家训

岭南师范学院岭南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陈国威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在儒家看来,解决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矛盾,关键在于个人的自身行为方面,正所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这套社会价值伦理长期影响国人的人生观,亦被传统士大夫所吸收,写入各家各族的家训、家诫、家规、族条、族规等之中,成为教诫子侄后辈立身处世的主要内容。

远离中原地带的雷州半岛亦有不少相类似的家训、家诫、家规,成为家族教育子侄后辈的精神旨归。遂溪调丰村程氏家训即为其中之一。程氏家训如我国不少家训一样,是存在于家谱之中。程氏家训具有比较鲜明的为人处世的特点:“……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已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人有小过含容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谕之。勿以善小而不行,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已,勿妨贤而嫉能,勿称愤而报以横逆,勿非礼以害物命……”(标点为笔者所加。)

采访团成员一同研究程氏家规家训。

家训中,程氏先人要求程氏后世子孙要以此诫条作为“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正是在如此家训的教育下,作为开基于宋代的古村落,近千年来,程氏族人讲信修睦,睦亲睦邻,使这片土地成为有亲有爱有敬的“家”,使这片土地成为和谐发展的社会。在程氏族谱里还载有“计开成丁小丁养老陪祭例”,明文规定六十岁以上老人在节令祭祖时享有分“胙肉”若干的权利(按六十、七十、八十、九十、百岁系列划分)。事实上,在古代,“宗规”、“祠规”、“乡约”等亦可视为家训的内容。如此一来,我们就不奇怪调丰村不少民居门额书有“种德”、“善广”、“元笃”等内容的字样,也不奇怪村中“老人活动中心”里面欢声笑语、热闹非凡,更不奇怪101岁的村民偶尔会来一招“推手”功夫!

寻找湛江最美家规、家训和家风故事

主办单位:遂溪县纪委 湛江日报社

总 策 划:谢 林

本期采访团成员:莫托夫 苏国松 陈国威 张蔓莉 张锋锋 林川

本期主笔统筹:莫托夫 苏国松 本期记者:文/张蔓莉 图/张锋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多个中华白海豚种群同日畅游雷州湾
  • 乌塘镇“仙品荔”:荔枝未上市已热销
  • 红树林画展在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展出
  • 徐闻总工会组织劳模到角尾共植“工会林”
  • 遂溪胜昌村:以“百千万工程”为轴  以绿美为线 绣出“最美乡愁”
  • 市纪委监委驻市公安局纪检监察组联合相关部门解决交通标识设置不科学等问题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