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广东好人”李桂的动人之处

2020-01-23 10:59 来源: 作者:符小茵

    1月20日的《湛江日报》上又出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李桂。被称赞为“广东好人”、“最美乡村医生”的李桂三十三年来,坚持在春节、中秋节到敬老院探望五保老人,免费帮他们看诊,并且送去猪肉等慰问品。李桂的爱心故事,令笔者颇为感动。

    “广东好人”李桂的动人之处在哪里?笔者认为是他对受助者的“同情心”。“同情”不是“可怜”,“同情”是“共情”,是“在感情上对他人的处境产生共鸣”,是“对他人情感的深度理解”。行善事,有些人惯于做出善良的姿态,有些人却传递出善良的真谛。姿态容易模仿,但是真正发乎内心的对他人的热心、爱心却难得,李桂正是后者。李桂的动人之处正是在于他对乡民的“同情心”。他每年给敬老院老人送来的,虽然只是普普通通的猪肉、红枣、毛衣,这看似普通,却实实在在,符合乡民的实际需求。李桂说之所以送猪肉,是因为当地流传“分猪肉过肥年”的习俗。李桂奉献的出发点是受助者的需求,他懂得体察受助者的心情,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

    “同情”是一种对共同命运的悲悯之心。当捐助者怀着“同情心”对受助者伸出援手时,他们的情感是共通的。除了节假日的看望,李桂还在日常生活中为五保老人免费看病、送药。他更像是一个“服务者”而非“施予者”。正因为“同情”敬老院的贫困老人,才会牵挂老人们的身体健康,才会想到要在中秋节和春节这两个隆重的传统节日去看望他们,才会坚持将这场约定延续三十三年,甚至更久。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这种对他人的“恻隐之心”就是“同情之心”。做公益需要看到其中的人和情,而不只是捐献的姿态和数字。并非说物质上的帮助不重要,只是建立在“同情心”基础上的奉献,会更有力量,也让受助者更有尊严。如果媒体对公益报道更加注重其中的“情”,可以促进社会上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因为“同情心”不是好人的专利,而是现代社会每个人都需要的能力。在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要实现交流和和谐共处,就需要对他人拥有更强的“同情”能力。这样即使我们身处的环境各不相同,也能彼此拥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港城簕杜鹃盛放
  • 记者走访南三青蟹生态养殖品牌基地 探索“蟹林共生”新模式
  • 遂溪县乌塘镇新屋村:做好美“荔”文章  添绿又增金
  • 湛江市退役军人消防设施操作员技能培训示范班开班
  • 湛江一中举办民族舞蹈大赛
  • 湛江文化中心三角形铝板安装将于5月完成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