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中巴大战拍了两天半,剪了两个月 | 陈可辛揭秘《夺冠》幕后

2020-09-30 11:32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文:南方日报 南方+记者 刘长欣 王芳 实习生 朱嘉祺

    最后一球,是巴西队发球,中国队一传到位,朱婷后攻打手出界,球重重落地,比分落在15-13——中国队赢了!这是电影《夺冠》中的一幕。它还原的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对巴西的1/4决赛。尽管比赛成绩不是悬念,但不影响观众被电影的热血和紧张所感染。

    中巴大战之外,1981年中日交战、2008年中美比赛,每一场都将观众代入到真实观赛的情绪当中。

    那么,导演陈可辛是如何将人人都知道结果的比赛,拍得如此扣人心弦,让观众跟着情绪紧张,再度热泪盈眶?

    《夺冠》9月25日上映后,“巩俐神还原”等热搜不断,除了她之外,凭演技登上热搜的还有朱婷、惠若琪、张常宁等女排国手们,以及在片中饰演青年郎平的郎平女儿白浪。从选角到表演,这些专业演员和非专业演员们是如何重现当年情景的?

    28日,导演陈可辛接受了南方日报、南方+记者的采访,对包括上述话题在内的幕后故事进行了揭秘。他感慨说,看到中国人对中国排球尤其是看女排的“疯狂”,赢球之后的振奋,觉得国人对女排的热爱,远远超出了排球,甚至超出了体育本身。

    还原发球和得分球镜头,难的不是“拍”而是“剪”

    《夺冠》呈现了四场比赛。除了中日、中美、中巴三场历史性比赛外,还有中国女排对江苏男排的那场。

    “中美大战那场戏,拍摄重点不是球赛,而是两位教练的‘较劲’,”陈可辛对记者表示。采访中,他用更多的篇幅解析了另外三场比赛是如何拍的,从他的描述看,这三场的拍摄难度是层层升级的。

    “我们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陈可辛说,中国女排对江苏男排那场比赛,拍了六天,当时是用传统电影分镜的方法来拍,也就是一个个镜头分好,然后,去拍每个球怎么打,球落地在哪。

    第二场是1981年中日交战,相较之下,呈现的篇幅长一些,观众的熟悉度也高很多,这回干脆不分镜头,剧组调来六台电影摄影组的机器,设了六个机位,尽量使得每一个镜头完全与当年的录像相一致。

    “但球员也很难重复每一球、每一动作,只能给她们真打,只要开球和得分的动作是一样的就行,然后把镜头剪到一起。”陈可辛回忆,但拍摄效率不高,抓球的镜头抓得也不够准,“当她们真打的时候,电影的摄影机器跟着摇,没有球那么快。”

    然后是“中巴大战”。剧组请来了部分打过那场比赛的女排队员和巴西球员。中国现役女排国家队能匀出来的时间有限,这场戏只有两天半的时间。

    拍摄方法与中日大战那场一样,开球与得分球保证与历史记录一模一样,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请来的这些球员打过那场比赛,知道该怎么打,但即便对她们,还原每一球也不容易,所以剧组加调了六台机器——执掌机器的,是体育频道专业拍排球的摄影师。加起来12台机器拍。

    两天半拍完是不难的,但球员们很辛苦,因为朱婷、惠若琪、丁霞她们也没试过,一天要打十几二十个小时的球。陈可辛说,那两天半,真的是每天拍18个小时。大家都累到极限。

    当然,陈可辛说,更重要的不是拍摄,而是剪辑,拍回来的素材是海量的。他们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去把中巴大战那场球赛慢慢剪出来。后来又加了前一晚女排队员们聊天的文戏,推动观众的情绪。

    身高不够气场凑,巩俐找到了那份霸气

    从1979年开展剧情,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到2016年再登世界之巅,《夺冠》的故事跨越了37年。

    筹备《夺冠》时,最大的难题是中国女排故事的取舍。

    在陈可辛看来,中国女排四十年,郎平是绕不过去的人物,“无论从她做球员到出国,做美国教练到回来担任中国女排主教练等等,都是充满戏剧性的。但我们也确实不想把电影变成‘郎平传’,所以就加了很多综合的角色。”

    陈可辛与编剧张冀深入讨论过这个问题。张冀的看法是,可以从郎平和战友的两个视角来穿插——两人本是队友,后来变成对手,最后变成朋友。

    “两个不同的视角来带出中国女排的故事,是我们很早就确定的方向。我们已经尽力不去拍成‘郎平传’,如果真的是‘郎平传’的话,郎平还有很多故事可以写进去啊,包括她的婚姻,她和女儿的关系等等,我们都没写。”

    陈可辛认为巩俐是饰演郎平的不二人选。他一直对巩俐说,她只要站在那儿,就有很强势的气势,她那倔强的眼神,“就是郎平了”。而且,巩俐在电影圈与郎平在体育圈有同等的地位,“我觉得除了巩俐,真的想不到还能去找别人去演这个角色”。

    郎指导因多年伤病而略微含胸驼背,因常年在赛场大声指挥而嗓音沙哑……看完电影,观众纷纷夸赞巩俐神还原郎平:“她站在那里,一句话未说,你感觉她就是郎平。”

    但实际上巩俐身高170,而郎平身高184,该通过什么方式展现巩俐的霸气,弥补身形上的差距?

    “要找跟郎平身高一样的演员确实很难。”陈可辛坦言,拍摄之初的想法是借助机位或特效,把巩俐拉长到合适的高度,但当进入到拍摄阶段,又担心巩俐与现役女排运动员的对手戏不搭,“现役女排队员们几乎都差不多是一米九几、甚至两米的身高”。

    因而在涉及到群戏的时候,会把巩俐垫高一点,或者是借位方式,让巩俐的气势压住女排队员们,“另外她进入到郎平的角色有一段时间了,现役女排队员们一进来就默认她是郎指导,在表演上巩俐也能带她们。所以观众们不会觉得她个子特别小,女排姑娘们气场也不会影响到她的气场。”陈可辛说。

    纠结半年选定白浪,“她带着信念来拍这部戏”

    电影中,青年郎平由郎平的女儿白浪出演,陈可辛说争取这个机会的过程是一场“赌博”。最开始,陈可辛问郎平,能不能找她女儿来演年轻版的自己,郎平的答复是“不可能”。郎平的理由是,白浪虽然普通话讲的不错,但是她的气质怎么样都不像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人。

    反复沟通近半年,郎平终于发来了白浪的电话号码。联系白浪后,陈可辛还是没底,毕竟白浪完全没有演戏经验,而片中有很多对演技有较高要求的内心戏,电影的拍摄也会影响到白浪自身的工作与生活。

    陈可辛特别请了一位中戏的表演老师飞到旧金山,对白浪进行表演训练。一周之后,表演老师发来一段视频,里面是白浪与彭昱畅在训练馆晚上谈心的那段戏。

    “白浪演得很好,而且她真哭了。她也把我们感动了。”陈可辛感到惊喜。这成为开机前他最踏实的一刻,他已经知道巩俐应该能演郎平,白浪也能演青年郎平了。

    电影里有一场大年初一女排队员们被教练罚单兵防守的戏,她们一直在练球,后来,青年“郎平”站出来,说,“我来”。

    那晚的拍摄,白浪不断翻滚,爬起,翻滚,爬起。现场很多女孩都哭了。但白浪对陈可辛说:“我不能哭,因为妈妈不会在训练馆里面哭,妈妈哭,也会跑到外面才哭”。

    陈可辛发觉,白浪是带着信念来拍这部戏的。“浪浪以前打排球也很厉害,听说她大学毕业之后有想过要打职业,但妈妈说,打职业达到顶峰太难了。我觉得浪浪来拍这个戏的时候,是想跟妈妈有一个更强的联系。”

    中国女排队员自带明星光环,在片场就像在主场

    《夺冠》中上世纪80年代女排队员的扮演者,试过找身高比较高的女演员或模特,训练了两周排球“就完全知道不可能拍”。陈可辛发现,与调教演员打排球相比,调教真正的排球运动员演戏,难度要小得多。

    后来,剧组用了大概一年半的时间,在体育总局等部门的支持下,见了几千位排球运动员,从中选了大概四五十位。“无论上世纪80年代女排那一批演员,还是现役国家队的这批演员,都是令我喜出望外的。她们都不是在演戏,而是把真实的感觉表达出来,拍摄时,我们就用镜头抓她最好的表演的瞬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陈可辛这么说。

    “自己演自己”的中国女排队员,首次“触电”,表现让人惊喜。朱婷、惠若琪、徐云丽、张常宁、丁霞等奥运冠军队员再现荡气回肠的里约中巴大战,网友亲切称之为“限时演员、最佳球员”。

    进《夺冠》剧组前,现役中国女排队员们正在日本备战世界杯,根本没有时间提前进行表演训练。

    进组时,她们刚拿了世界杯冠军,“每个人的气势都是最顶尖的时候”,陈可辛觉得她们进组时每个人都像在发光,自带着明星的光环。

    她们进组拍摄的时间只有八天。这八天里,中巴大战要拍两天半,剩下的时间,还要拍诸如女排队员与黄渤、巩俐的对手戏,训练的戏份,以及朱婷与郎平聊天的戏份等等,每个人的每段戏都需要很长时间来拍。

    虽然演自己也需要表演技巧,但陈可辛发现她们每个人就像天生的演员一样,很有自信地去演自己。在拍摄时临场发挥改台词也是常事。“她们不会觉得不懂电影(就犯怵),来到片场,就像在她们的主场一样。”

    “朱婷演技”之前登上热搜高位,网友惊喜道:“朱婷演起戏来太传神了!因为郎导的鼓励短信一个人躲起来哭那段代入感实在太强了!”

    陈可辛说,不只是朱婷,包括张常宁在内的很多队员都让他惊喜。许多队员在听“郎导”训话时都是本能反应。陈可辛每次从镜头里看到张常宁就很感动,因为她听巩俐说话,眼泪就忍不住涌出来。“这些细节是真实的,她们把她们的生活带进了电影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市十四小开展“中国航天日”宣教活动
  • 赤坎金沙湾公交候车亭惊现“火烈鸟”
  • 荒地变粮田  遂溪垦造水田10400多亩
  • 今年华南前汛期的雨为何这么多?
  • 中国展商闪耀汉诺威工博会
  • 第135届广交会第二期开幕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