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湛江新闻网讯:房地产一再调控、股市盘整震荡、CPI居高不下,负利率仍未扭转,如何让资金避险升值?当下,湛江民间正涌动一股收藏潜流,收藏品的暴利正催生一场全民淘宝运动。
地利加人和,民间盛收藏
何先生在一家公司上班,记者日前采访他时,他刚出手一块寿山石,小赚了一笔。所谓小赚,是因为3500元的价格不算高,但相比几个月前500元的入货价,价格翻了7倍,堪称可观。
何先生迷上石头始于一年前,原为摄影发烧友的他经常跋涉于山水之间,对山上漂亮的石头产生了兴趣,随手带回一些。不曾想,这些普通的石头竟成了他玩石的入门导师,不仅结交了一些道上的朋友,而且登门入室,成为寿山石的玩家。
在网上寻宝、交换、买卖,以及和同城的寿山石爱好者一起交流,成了何先生闲暇生活的主要内容。选定寿山石作为投资对象,是由个人经济条件决定的,“这种石头价格适中,行情不错,升值空间大,在网上交易很活跃。”在他的收藏室里藏着一堆寿山石,大小不一,有做印章的,有经过雕琢打磨的,也有原石,都是从网上淘来或者出差时买的。由于寿山石价格一路走高,早前收回的石头现在出手都能卖个好价钱,对何先生而言,手上有石就是财富。他选择部分好的货色收藏,将其余的重新投放市场,以石养石。说起自己的收藏,何先生笑称和朋友“上百万的寿山石藏品”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何先生只是湛江众多藏友中的普通一员,像他这种小打小闹的玩家在湛江一抓一把。盛事收藏,收藏品带来的暴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淘宝运动,这是一个全国性的现象,有资料显示,据估算,全国玩收藏的人数达到8000万至1亿,在湛江,具体的人数无法统计,但是,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显而见的,仅吴川市就有收藏家协会和收藏家联谊会,会员达到100多人,实际上,当地民间玩收藏的人远远不止这个数字。
湛江收藏之风日盛,除了市场因素,还与当地的文化和地缘因素有关。据了解,目前湛江的收藏品种类五花八门,大致可为自然历史、艺术历史、人文历史和科普历史四大类,其中,木头、奇石、玉石等品种水平较高。 “原因是湛江这些产地较近,得了地利之便,群众基础好,比如,现在价格涨得厉害的黄花梨产自海南和越南,而红木产身越南和东南亚。另外,北方人爱白玉,南方人钟情翡翠,而翡翠主要产自云南和缅甸,湛江作为通往大西南的门户,近年来许多人在西南经商,也得了人和之利。可以说,就木头和石头这两项,在湛江可谓‘全民收藏’。”收藏界一位资深玩家告诉记者。
风雅又赚钱,资金逐利走
虽然藏家投资的初衷有的是出于爱好,有的出于对文化的景仰,有的是的纯粹投资,但资本的逐利性未改。据一组公开数据显示,2005年~2010年,深圳住宅市场的普遍年投资回报率由5%跌至2%以下,而中国艺术品收藏投资年回报率自2004年以来高达26%,文物、古玩年升值率达到20%。相对于当前不确定的楼市股市而言,投资收藏显得更稳妥更暴利。
在不乏商人和资本的吴川,大老板转向玩收藏的事例越来越多。有人收藏文化类,家里有关山月、徐悲鸿、吴冠中等大家的书画;有人收藏钱币,包括历代的古钱币、各种纪念币、尾号相连的整套人民币;有人收藏瓷器;有人收藏黄花梨、酸枝,紫檀,林屋村一位老板收藏了几块长10米宽两三米的千年紫檀木,价植连城。更有一位大老板豪掷300多万,买回一块满身树瘤的红豆彬佛像,置于公司大堂内作为镇堂之宝。
近两年,国家一再出台政策调控房地产,这让从事房地产行业的陈老板在不安之余,开始关注收藏市场。随着资源的稀缺,通货膨胀以及游资炒作,近两年紫檀、酸枝、黄花梨等名贵红木资源价格不断走高,涨幅惊人,去年,陈老板专门挪出1000多万元从越南收购了一批名贵红木,他相信这笔投资能给他带来稳妥可观的收益。
收藏多陷阱,投资须谨慎
近期收藏界不时刮起“飚风”: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等5名顶级鉴定专家,曾为骗子谢根荣收藏的两件假 “金缕玉衣”开出24个亿的天价评估,导致谢根荣凭此骗取建行贷款6个多亿;徐悲鸿油画《人体 蒋碧薇女士》拍出7240万元天价,竟是学生习作。“收藏界的水很深。”一位资源藏人说。
每位一藏友都有看走眼的时候。李先生二十年前开始接触收藏这一行,在收藏这条道上可谓吃过不少亏,深知其中机关密布,陷阱丛生,自从对收藏感兴趣以来,他参加过无数拍卖会,因为这是唯一可以看到真品的地方。 “收藏关键是要会鉴别,这是一件很考眼力的事,而练就眼力的过程,注定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在收藏的路上,有些惨痛的经历让李先生毕生不忘。2005年,他花了元从一位80岁的老先生手中收下两件宋代瓷器,许多同行看后也认为是真品,甚至当有人开5万元高价买下时,李先生仍舍不得出手。为了给这两件“宝贝”定个底价,他找到了广东省文物鉴定中心的专家,鉴定结果让他大感失望:两件瓷器竟是高仿品!又有一次,他花6000元买下一只清代的犀牛角,有人愿出2万元收购时李先生仍没出手。后来经专家鉴定,他又一次看走了眼。一次又一次的考训下来,李先生对收藏有了自己的认识:收藏界的东西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十有九假,玩收藏一定要有学习精神和怀疑的态度,多看,多想,多怀疑,多挑剔,少出手。
当然,他也有赚钱的时候,有一回他5000元收藏了一个龙泉窑小罐,两天后以2万元出手。
当游资进入收藏品市场时,藏友面临的不仅是眼力和经验的考验,更有来自市场炒作的风险。2006年普洱茶的那拔行情让刘先生记忆犹新。那一年堪称普洱茶的收藏年,刘先生以1280元从一位福建茶商手中买回一箱普洱茶,两个月后,他接到这位茶商的电话,称愿以3000元价格回收这箱普洱茶。刘先生觉得价格还不错,便欣然出手,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普洱茶在两个月内价格狂飚至18000元/箱,而且很快窜到了3万元/箱。刘先生大呼上当,但为时已晚。数月后,正当许多人往家里堆放收购回来的普洱茶时,普洱茶的价格随着股市行情一泄千里,又跌回到1280元/箱。这一年,许多人因收藏普洱茶血本全无,甚至因此跳楼自杀。
“收藏品和别的商品不同,有着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如果仅仅把收藏作为牟取暴利的投资,一定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并且要控制好风险。毕竟,这是一个既风雅又暗藏玄机的地方,务必要谨慎小心。”一位资深藏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