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隆平,江西省德安县人,1930年出生于北京,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创始人。他首个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大面积应用,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先后十多次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颁发的国际大奖。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袁隆平在研究培育杂交水稻和推广种植的艰辛历程中,曾与湛江结下深厚的情谊,留下难忘的足迹。
为赶去海南育种,曾在湛江通宵达旦排队买车票
1960年共和国罕见的自然灾害,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不少人因缺食水肿而倒下,袁隆平也经历了饥饿的痛苦。目睹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从那时起,他就决心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高产水稻新品种,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从1964年起,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并利用海南作为试验基地。海南冬季气候温暖,夏季把育种材料在北方种植一代,冬季移至海南再种植一代或两代,南北方交替种植,就可加快品种培育速度。从1968年开始,袁隆平像“候鸟”一样,每年都到海南搞水稻杂交试验,常常是九月份去,直到第二年五月份才回来。当年,去海南,火车到湛江北站后,旅客要住宿一夜,次日才能坐上班车往海安,然后水陆联运跨过琼洲海峡到海口,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长沙开通海南航班之前,那些年,袁隆平几乎每年往返海南都在湛江逗留过。那时,湛江长途客运站在今世贸的位置,为了方便和赶时间,袁隆平大多都选择在车站对面简陋的工农兵旅店(后改名南溪旅店,今为赤坎购书中心)住宿。袁隆平和助手尹华奇各背一张草席、提一个水桶到服务台开房,每次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从不讲究住宿条件,服务员也一直以为他们是去海南打工的农民。若干年后,接待过他的服务员,才从电视中了解到,此人竟是鼎鼎大名的袁隆平。
计划经济年代,不仅物资缺乏,交通也十分紧张,湛江水陆联运到海口的客车一天只有几个班次,买票十分困难。有一次,袁隆平和助手尹华奇凌晨2点在车站排队买票。窗口前只有他俩,好不容易才熬到8点钟售票窗口打开,可售票员却说:只有两张票了,排在你们前面的有两张小板凳,那是我们车站职工的,票只能卖给他们。回顾那段岁月,袁隆平感慨万千:“现在到三亚只要两个小时,而且长沙每天都有班机。那时都是坐火车转汽车再换轮船。转车难,买票难,到了那个地方住也没得住,个中艰辛难以尽述”。袁隆平忍受着恶劣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执着追求,潜心开展农业科研工作。他用自己的热血,谱写出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世界水平。
胡耀邦称赞湛江推广杂优是发展农业的一项“杰作”
袁隆平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这年冬天,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为了尽快推广杂交水稻,解決所需的大量稻种,在国家的统一安排下,成立了南繁指挥部, 以四季无冬的海南岛作为育种基地。秋收后,全国的水稻主产区均组织队伍赶到海南去多制一季种。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全国毎年都有三四万人南下海南制种,袁隆平自然是“南繁”的重要领军人。那时秋、春两季,数万育种大军云集湛江,秋季等候过海,春季等候转车回程,湛江的旅馆、饭店、车站到处都是黑压圧的育种人。赤坎南溪旅店陆经理至今仍记得,当时旅店的走廓和楼梯间都住满人,连走动都困难。袁隆平说过,“几乎所有的优良品种都是从海南艰辛培育出来的,没有南繁,就没有杂交稻的选育速度和成功。”湛江作为南繁的中转站,也为杂交水稻的推广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
“南繁”的洪流推动了湛江杂交水稻工作的开展,湛江地委受启发,组织专业人员,聘请农业专家作顾问,于1981年4月率先在全国成立了杂优种子公司,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此间,公司多次派人到湖南,得到袁隆平的技术指导和提供良种支持。袁隆平往“南繁”路过湛江,也极关心湛江的杂交水稻的育种和推广,为此出谋献策。该公司经过艰苦实验,摸索、总结出一套大面积育种、种植的经验,并在雷州半岛的徐闻、海康开辟我国第二个“南繁”育种基地,原湛江地区13个县市13000多人参加制种,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解决种子,并取得种植成功,收到显著成效。解放初期,湛江水稻亩产仅为85公斤,后单产虽然逐年有所提高,但从1950年至1961年间,平均亩产才提高14公斤。推广杂优水稻种植,短时间水稻就大幅度增产,杂优公司成立的第二年,全湛江地区种植杂交水稻500万亩,增产粮食5亿斤,平均每亩增加50公斤。湛江粮食产量实现了一次大的飞跃。
1983年2月13日(大年初一),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到湛江视察调研。胡耀邦听取湛江市领导的工作汇报,了解到湛江在推广杂优种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便高兴地称赞这是湛江发展农业的一项“杰作”, 指出湛江推广杂优的办法是“一大改革”。 他说: “杂优种植问题,小平同志已讲了好几年,至今仍未能普遍推广的原因,就是没有找到湛江这个形式!湛江地区种子公司的办法很好!”他建议新华社派人到湛江作专访,调查总结这个形式,介绍和推广湛江的经验。胡耀邦走后不久,《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专门报道了湛江推广杂优的做法,在全国引起反响,不少地区组团到湛江市参观。湛江大面积推广杂优种植引起总书记重视,引起全国关注,对湛江极大鼓舞,随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增,单产不断增加,袁隆平听到这些消息非常高兴,这也为他日后带领美国摄制组到湛江拍摄杂交水稻科教片创造了条件。
带领美国摄影队在湛江拍摄专题科教片
1979年5月,美国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闻讯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成功,赶到北京从我国农业部门得到1.5公斤杂交稻种,种子带回去小区试种,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与美国的水稻良种比较,增产33%至93%。威尔其对杂交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此后又二次来华,与我国种子公司签订了在种子技术方面进行交流和合作的协议。按合同规定,袁隆平一行3人应邀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制种基地传授杂交稻制种技术。中国杂交水稻在美国经过两年试种,虽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技术上的难题。袁隆平先后与助手曾5次应邀赴美国传授杂交育种和种植技术。
为了更好地推广杂交水稻,美国圆环种子公司特意来我国,拍摄一部以中国杂交水稻为中心内容的彩色专题科教片,题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花园里杂交水稻的故事》。鉴于湛江杂交水稻推广面积及成效在全国很有名气,自然环境又近似海南,袁隆平重点选择在湛江拍摄专题片。1995年底, 袁隆平与美方摄制组一行6人抵达湛江,市政府委托湛江巿杂优种子公司全程协助,拍摄地点选在湛江杂优育种基地湖光镇旧县村一带。此时,袁隆平已久负盛名,但他十分平易近人。拍摄过程中,他既当“演员”,又当翻译,事事亲力亲为,给美方摄制组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给杂优种子公司负责接待协助的人员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当年参与协助拍摄的杂优种子公司经理谬林福、司机招胜仁至今仍记忆犹新,谈起袁隆平的兢业精神和为人滔滔不绝。摄制组结束5天的拍摄行程,市政府出于外交礼节,在银海酒店按常规设宴为美方和袁隆平送行。虽是常规宴请,饭后袁隆平却一连说了五次“太破费了”,足见袁隆平的高尚品德。
这部专题片高度赞誉杂交水稻这一科研成果,称赞袁隆平解决了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该片除了在美国放映外,也在日本电视台进行播放,在世界上引起巨大的震动,湛江有幸在片中留下了不少珍贵的镜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