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展望与建议
传为一种传统习俗,年例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既融汇了健康向上的内容,也渗入了许多低级没落的东西,既活跃了文化交流,也滋长了封建迷信、奢侈腐败和攀比浪费的歪风——有人通过年例大肆铺张浪费,大搞面子工程;个别地方大张旗鼓建设庙宇,修葺豪华迷信殿堂。这些突出的问题,是任其自然衍生?还是加以引导使其健康发展的?
民俗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社教,是一种效应的民心警钟。有民俗专家认为:“年例是以习俗的力量让民众自动在集中的时间段经历相同的活动,在相同的仪式中体验相同的价值,一个共同的社会就这么让人们和谐地延续下来。这就是传统节日最经济、最有效的生活文化再生产功能。”
民俗节庆仪式活动在封建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下是允许的,而且政府官员都热心参与各种节庆,目的是利用节庆的民俗唤起民心向背,达成一种团结友爱的社会风尚,昌启民族精神文明。那么,在新社会主任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年例? 首先,年例作为一种大文化,包含着巨大丰富的文化财富,政府要做好挖掘和保护工作,从中提练出物质和精神财富。
其次,年例作为一种传统民俗,只能引导,不能阻止。政府要用科学的眼光明辨年例中存在的神灵祭祀、宗教信仰内容,不能动辄就为其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要充分考量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再次,年例作为一种载体,可以成为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的通道。政府要加强正确引导,抵制不良风气,从内容和形式上不断丰富,提高年例的文化品位;要组织创作出群众喜欢的精神食粮和排演形式多样的节目娱乐大众,让新文化、新思想在农村蓬勃发展,使年例成为新时期的农民文化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