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成遗照
新中国成立后袭击湛江的台风,1964年第3号台风堪比1954年的第13号台风,但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却远没有10年前那样严重惨烈(历史资料记载,1954年那场台风,城乡屋毁无数,共有722人不幸遇难),原因是政府早早绸缪,指导、帮助群众做足防范措施,像林成那样心系人民的干部、民警们功不可没。
一个少年的记忆碎片
1964年我读初一,成绩一般,调皮,但不做坏事。我记得台风在湛江登陆前一天,天热得发烧,傍晚,黑云像现在街头乱扔的垃圾一样堆在头顶上,映着夕照,天就红得发紫了。邻家一个老人说,要刮大台风了。
我们住的是父亲单位的宿舍,每次台风来都会有单位的人挨家挨户帮忙,用粗铁线把当风的窗、门都捆绑结实。那时候没有电视,收音机也只是非常有钱的人家才有,台风消息都是气象台用电话向各级政府和大单位发通知,派出所、居委会也会派人逐家逐户通知,要居民注意防风。
正式的台风警报是父亲从单位带回来的。他下班回到家就说,有大台风,不要出去。吃过晚饭,父亲就匆匆回单位值班。
3号台风在7月2日登陆。快到中午时,风越来越大。父亲单位派来一辆带帆布篷的解放牌大卡车,把宿舍楼里七八户职工家属接去避风。一路上大风大雨,涌上来的海水把赤坎游泳场到民主路一大片城区都淹了。汽车不敢开快,摇着晃着像就要翻沉的船。阵风来时,帆布篷被刮开一角,我们身上立刻湿了,发出一阵惊叫。汽车开到现中山一路邮政营业处停下。我们终于安全了。
湛江每年都有三几次台风。那时候没有“热带气旋”之类的说法,台风就是大风,最大12级,再大也只是“12级以上”。而湛江的民房大都是砖瓦平房,茅草房也不少。每次刮台风,一些旧社会建成的楼房就成了居民临时避难所。赤坎中山路的“欧亚”、“红宝石”,“南华”,中华路的“大中”,安业路(创业路)建设旅店等旧式楼房,都是避风的好去处。
台风过后第三天,学校恢复上课。晚上,我和同学们在教室里自修。忽然,老师到教室通知,不上自修了,大家马上回家带工具到北桥头集中,参加修河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个中学生都自备锄头、粪箕、镰刀等工具,平时上街搞卫生,农忙假时带着下乡参加劳动。接到通知后,大家于是一哄而散。
北桥河堤被台风和海潮冲开好几个缺口,河堤北边的农田还淤积着烂泥和咸水。我们到达之前,河堤上已临时拉起了电灯,有很多人在忙。我们加入其中,有的用锄头挖土,有的用粪箕担土。人小力弱,实际上起不了什么作用,但我们感到很光荣,一个平时比我还调皮的同学也积极起来。到凌晨1点多,老师说“大家可以回家了”,我们这才离开工地。
也就在这一天,我们知道了林成,一个年仅22岁的民警。
一位民警的生前死后
一份资料记载,那场台风引发的海潮(现在叫“风暴潮”)为“建国以来所罕见”,赤坎中华派出所户籍民警林成为了抢救遇险群众牺牲。
7月2日下午2时,林成做完了所负责的街道防风工作后回到派出所,得知赤坎鸭乸港被海潮淹没,立即向所长要求前去参加抢险。所长批准他和另一位民警小李一起前去支援。
但此时风更猛雨更大,海边街(民生路)通向鸭乸港的桥已被海潮淹没,不能通行。林成和小李随即转往刚建成不久的北桥,等赶到鸭乸港时,海潮已把护卫沙角村的一道海堤冲开了一个缺口。两个在沙墩上养鸭的老人被海潮围困,随时都会被卷入海中——林成就是为抢救这两个老人牺牲的。
湛江作家杜峻、艾彤合著的报告文学《林成》(1965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样描述林成牺牲的情景:
“他奋身跃起,接过战友们急忙投过来的缆绳,紧跟着战友们冲到激流中去……猛然,一个铺天盖地的漩浪急卷而来,缆绳突然断了!他被急浪卷到一个变幻莫测的深潭里……”
第二天,林成的遗体被找到,之后被转移到中华路“大中”一楼安放。闻讯赶来的市民无比悲痛,有的伤心痛哭,有的扶棺哭泣不止。在一天多时间里,1万多市民陆续前来向林成的遗体告别。7月4日,湛江市各界举行了隆重的公祭林成仪式。仪式结束后,2万多市民包括学生顶着烈日送别林成,队伍长达3公里。林成生前负责管理的街道户户闭门,群众纷纷加入送别的队伍。
林成牺牲后,中共湛江地委和湛江市委、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湛江市委根据他生前的要求和表现,追认他为中共党员;省公安厅追授林成为“爱民模范”;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题词纪念林成“让我们骄傲地怀念着:象(像)林成同志这样的永远活在人们心里的光辉的共产主义战士!”
1964年9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通讯《光荣的公安战士——林成》,介绍了林成的生平事迹,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林成牺牲后,全地区、全市人民掀起了学英雄的热潮,各单位、学校用各种形式纪念和宣传林成。我就读的湛江市第九中学殷锦儒老师创作了《林成之歌》(组歌),组织我们排练,先后到赤坎工人文化宫、地区礼堂演唱。湛江砖瓦厂工人宣传队也创作了歌颂林成的粤曲,到文化宫、礼堂演唱,至今还有人记得那唱词:“林成同志之死,再一次证明,我们社会主义培养的新人,多么伟大……光辉的共产主义战士,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时隔48年,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动情地回忆起那场台风和林成,说:“那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代,有一大批可亲可敬的干部和民警。”
新中国成立后袭击湛江的台风,1964年第3号台风堪比1954年的第13号台风,但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却远没有10年前那样严重惨烈(历史资料记载,1954年那场台风,城乡屋毁无数,共有722人不幸遇难),原因是政府早早绸缪,指导、帮助群众做足防范措施,像林成那样心系人民的干部、民警们功不可没。
赤坎北桥畔原建有林成纪念碑,但现已不可寻。林成现在长眠在狮子岭烈士陵园。每年清明节前后,都有群众和志愿者到他墓前缅怀、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