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定庵夫妇在湛江友人的陪同下,参观赤坎中兴街。 通讯员 李卫军 摄
“山阴道上有我家,寸金桥头亦故乡。”这是我国著名书法家沈定庵在上世纪1989年重回别离40多年的湛江时写下的诗句,表达了他对湛江拳拳的爱念。近日,85岁的沈老又回“故乡”,这里走走,那里看看,湛江这块红土地,让每次的“回家”沈老都有不一样的感觉。
这次回湛,沈老接受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说到动情处,沈老泪水满眶。
谈湛江——
“湛江是我的故乡”
“小山回来了?我很想见见他。”在赤坎中兴街,一名老街坊听到沈老又回来,迫切地想见见他。小山是沈定庵的小名,不少湛江老街坊都熟悉这个名字。
来到沈老下榻的酒店,见到记者,沈老热情地打招呼。作为一位蜚声艺术界的名家,记者看不到丝毫的名人架子,很亲切。
沈老问记者是哪里人。听到记者回答“湛江人”时,沈老很开心地笑了起来,甚至有点手舞足蹈。“湛江是我的第二个故乡,”沈老说,“1937年我国还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一家来到了湛江,就住在赤坎的中兴街一带,这一住就是八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广州、香港等地相继沦陷,沈老的父亲、著名的海派画家沈华山与夫人诸素君以及孩子就是这个时候逃难来到广州湾(湛江),在新街尾(现中兴街)和泥水街的交叉处开设“镜湖书画社”。
可惜的是,1944年6月2日,赤坎遭到空袭,一颗炸弹投下,沈家顿陷烟火中。这次空袭中,只有沈老幸免于难。沈老告诉记者,他后来由清凉寺大师接到寺中疗养,才死里逃生保住性命。直至抗战胜利后,于1947年才返回故乡。
尽管在湛江生活才八年,但沈老告诉记者,这段经历是他一生最难忘的。这次在湛江期间,湛江的友人陪着他又一次重游赤坎中兴街、寸金桥、法国大马路(现中山二路)、民主路广州湾商会馆等地。
“山阴道上有我家,寸金桥头亦故乡。”沈老兴致勃勃的朗诵起自己曾经为湛江写下的诗句。沈老告诉记者,山阴是他家乡绍兴的古地名。这首诗的意思是绍兴和湛江是他的“家”。
谈文化——
“振兴湛江文化重担在年轻人身上”
谈到文化,沈老又忆述了他当年在湛江期间的情景。他表示,当年香港沦陷后,大批文化人来到湛江,让湛江充满了文化底蕴。除了他父母当年开设的小小的“镜湖书画社”热闹非凡外,我国画坛大师、岭南画派宗师、花鸟画家赵少昂先生与夫人也是那时从香港逃难来到湛江,并在赤坎劳动路的住宅成立“岭南艺苑”,招募学员,弘扬岭南画派,传授中国水墨画的技艺。这些文化人对湛江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些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沈老对湛江版画高度赞许,他认为湛江版画在国内也是比较出名的。
沈老认为,湛江的文化底蕴深厚,地域优势是很明显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该发展文化产业。而振兴湛江文化重担,应在年轻人身上。
谈报纸——
“家长一定要多给子女看报纸”
提到了报纸,沈老很是高兴,随之聊起了儿时以及青年时候看报的经历。沈老说:“我的很多文化知识都是从报纸上来的。我认为读报是年轻人获取知识的方法。现在网络信息量太大了,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家长很难把握。我建议家长一定要多给子女看报纸,我提倡群众多点看书、读报。家里多订几份报纸,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对于子女的教育很有帮助的。”
沈老与《湛江日报》和《湛江晚报》也很有缘。沈老对《湛江晚报》更是情有独钟。他告诉记者:“我很喜欢《湛江晚报》,前几年我自己还订了一年的晚报,定期由湛江寄到绍兴。现在我也不定期地阅读由湛江友人寄给我的《湛江晚报》。”沈老还为《湛江晚报》题词:“祝《湛江晚报》越办越好!”
(未经本站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