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鲤鱼墩贝丘遗址周围土肥水美。 图/记者张锋锋

遂溪博物馆陈列着鲤鱼墩贝丘遗址出土的50岁多男性人类遗骨。 图/记者张锋锋
从远处望去,鲤鱼墩贝丘遗址只是一望无垠的平原上突起的一个极小的山丘。这片面积仅为1200平方米的小丘,因用贝壳堆积成小墩形似鲤鱼而得名。过去的20多年里,考古和历史学家频频到访这里,从一片片小小的贝壳入手,寻找史前就有人居住的蛛丝马迹。专家们根据发掘得到的各种数据,证明了鲤鱼墩贝丘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生活遗址。这一论断足以将雷州半岛人类居住的历史推向距今7-8千年前,使这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雷州半岛第一村”。
近日,记者的脚步踏足这里,寻找半岛先民们最早生活的印记。
屈肢葬法 最早“雷州人”从何而来
在遂溪博物馆里存放着一具从鲤鱼墩出土而来的男性人类遗骨,我们暂且把这个主人公叫作阿罗。阿罗从鲤鱼墩8号墓出土,整个骨架保存得相当完整,在他的随葬品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贝类和螺类,特别是在他的头部还盖上了一只特大的大油贝螺,可以推断的是,阿罗生前十分喜欢将贝类作为自己的食物,因此家人在安葬他的时候专门把这些贝壳放进了他的墓中。
据专家考证和仪器鉴定,阿罗去世的时候,年龄大约为50岁左右,按照当时的医疗和生活水平,他已经算得上是十分长寿了。从他的骨质进行分析,阿罗生活于距今7000—8000年左右,而从他的陪葬品来看,当时仍处于最低端的采集型社会。不过,遂溪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阿罗是至今为止雷州半岛出现的最早的人类遗骨,也是因为他,整个学界将雷州半岛人类活动和生活的年代大大地推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此外,出土阿罗时,他奇怪的屈肢葬法(身体折叠起来安葬),引起了很多专家的注意,也正是这种和广西、粤中地区相同的葬法,为求证雷州人从何而来找到了依据。
对于雷州半岛的人类的由来,专家们曾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北方人南下”,一种则是“东南亚人北上”。那么,生活在鲤鱼墩贝丘遗址的人种到底是“北方人南下”还是“东南亚人北上”,中山大学通过启动对阿罗葬法的研究,并从中找到了答案。记者联系到当时负责这个项目的李法军博士,他分析,遂溪鲤鱼墩贝丘遗址出土的人骨距今至少7000年,该人种低眼眶、阔鼻,人骨架在墓穴中均为屈肢葬,这些特点与粤东地区迥异,又类似于广西桂林甑皮岩出土人骨的特征。另外,墓葬中陶器等陪葬品组合也类似广西甑皮岩遗址。李法军指出,两地区存在文化互动和人种迁徙,而甑皮岩古人属南亚人种类型。同时,结合人类迁徙的规律,那么,鲤鱼墩的住民很可能是从粤中、广西西江流域迁徙而来,属于南亚人种。同时,有专家也认为,屈肢葬法在广西南部的史前贝丘遗址十分普遍,而距其最近的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的人骨最早可追溯到1万年以前,因此再次证明雷州人是从广西南部迁移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