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堆积 最早“雷州人”的食物和首饰
鲤鱼墩贝丘遗址,位于遂溪县江洪镇北草村委会东边角村东南约100米处,这个从平原中突起的小丘与雷州境仅一江之隔。鲤鱼墩贝丘遗址东西最长80米,南北最宽处为35米,面积约1200平方米。1982年8月,遂溪当地一位博物馆老馆长在江洪镇进行文物普查摸底,行至鲤鱼墩附近时,总是接二连三地捡到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于是在1983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对鲤鱼墩进行了试发掘,并随意地选定了一块1.5米×1.5米的范围进行探方。这一挖可不得了,刚挖到不到30公分的深度时,就挖出了一具人类头骨,还伴有大量的陪葬品、装饰品和穿孔的贝壳、食物、种子。这一遗址被发现后,广东省立即在此进行了大范围的挖掘,考古队在遗址东部布探方25个,揭露面积629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层5层,房子2座,屈肢墓葬8个,出土陶、石、蚌器等一批。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化层中还发掘出厚度达到1.5米的贝类堆积。当时的专家简单地概括了这里的特点——遗存年代早,文化面貌富有特色。
透过专家们论证过的资料,记者采访过程中产生了疑问?何以在文化层中可以发掘出厚度达1.5米的贝类堆积,难道当时就已经有了贝币(一种货币)?遂溪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鲤鱼墩遗址里生活的人类主要以采集海洋贝类和偶尔捕猎为生,而鲤鱼墩靠近海边,这正应验了“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谚语。因此这里有如此多贝类堆积说明这些最早“雷州人”一般将贝类作为食物。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从当时出土的很多贝壳上都被穿有小孔然后整齐地排列在一起可以看出,当时的最早“雷州人”们也将这些贝壳凿孔后串在一起,用来作为首饰。
1985年遂溪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湛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经省申报国家文物局批准,2002年11月至2003年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湛江市博物馆和遂溪县博物馆组队发掘,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收获。考古专家根据发掘工作各项数据经进行论证,鲤鱼墩贝丘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7—8千年前的人类生活遗址,认为这是雷州半岛人类最早的居住点,因此将这里誉为“雷州半岛第一村”。

博物馆工作人员演示鲤鱼墩古人用7000年前的石饼敲打石凿,以便破壳取肉。图/记者张锋锋
打磨石器 最早“雷州人”大脑已进化
在鲤鱼墩贝丘遗址的出土文物中,除了大量贝壳外,还有用于煮食的夹砂陶器碎件,敲砸贝类石锤、石砧,小型磨光和穿孔石器,陶纺轮及牛、鹿等野生动物的骨和角,磨制成环形的鱼脊椎骨、贝壳等饰物。遂溪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出土文物揭示,鲤鱼墩贝丘遗址古人类曾过着渔猎采撷的生活,以后还出现了农耕畜牧,这种形式一直持续到商时期。这期间,当时的鲤鱼墩远古先民开始用石头制造简单的工具为生存而奋斗,他们在漫长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斗争中,不但遗留下大量历史文物,还创造出灿烂古文化。
用石头制造工具?在博物馆的展柜前,工作人员拿出一个7000年前的石器向记者展示了起来,这件被称为石饼的工具大小刚好可以用手掌握住,他是用来敲开硬壳食物的用品,尽管已经历经了7000余年,但摸起来仍然感觉十分平滑,中间有一个凹槽,整体按照手掌的形状打磨,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件石饼和同它一起出土的石斧、石刀、石铲是新石器时代的典型产物。这一时代的人类特征就是大脑已经得到了进化,不但懂得了如何使用工具,甚至想到了如何使用工具可以更舒服,更方便。于是他们将石饼磨成自己需要和便于使用的形状,用来切割食物的工具也不再是简单的用石头砸开或者随意捡到一块石头就拿来切割,而是懂得先选择一块边缘较薄的石块,然后利用石器进行打制,让它变得更薄,最后再拿着这块经过加工的石块在其他工具上将薄边磨得十分锋利,再切割起物品来就类似于我们人类今天使用的刀具,这样他们就能更容易地切割食物了。
“使用工具是人类的特征,当人类能按照自己的需要制造更合适的工具,则说明人类又向文明迈进了一大步……”记者想到达尔文进化论里的一句话。这正证明了当时的“雷州人”已经具备了这样的素质,因此可以推断最早“雷州人”的大脑已获得进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