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杨敖:“笑傲江湖”新传

2012-04-01 16:05 来源:湛江晚报 作者:詹亚旺 钟忠

 

2006年杨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山花”奖。

2011年二度领取“山花”奖。

    被名不见经传的狮团挑战

    接招:成就“花开二度”

    今年年初,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盛典在海南省海口市隆重举行,湛江文车醒狮艺术团“花开二度”——继2006年之后,第二次捧得“山花奖”归来!

    在湛江,有很多民间艺术团队,但很多团队大都只是参加开业剪彩,在乡镇农村各地表演中疲于奔命,赚钱养团队。一些村子的民间艺术团队已基本不存在,从兴旺到解散甚至失传。“湛江缺少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或平台,来指引这些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有的也只是理论上的指导。”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湛江市“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朱卫国说。

    像杨敖这样能坚持下来的团队实在很少,但是在名声远扬的同时,他和他的团队也不例外地遇到了人生的瓶颈:如何能不断地实现创新突破?

    幸运的是,杨敖遇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次被“挑战”——以前都是他主动去挑战一个又一个高难度。但当文车醒狮自北京奥运展演回来后,他找不到如何提高自己的路子。

    去年春节后,湛江弘农龙狮团的团长杨华向杨敖发出邀请信:建议双方来一次切磋,他们以传统地狮的“三点梅花”阵式对杨敖的品牌高桩狮。

    这一次看似普通的醒狮交流让杨敖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若不应战,就会因放弃而自动认输,让文车醒狮的品牌受损;但若应战,对方的布阵又让他们摸不着套路。而此刻他还发现朱卫国在暗自帮助对手出谋划策布阵,这让他很是不解。原来这一切只是朱卫国与杨华利用挑战的机会,促成了两支团队的交流合作,使文车醒狮在原来的技术基础上迈向了新的跨越。通过这次的挑战,朱卫国为文车醒狮融合传统醒狮和高桩醒狮的技巧进行了新创作,并最终使杨敖再度凭着这一创新节目二度摘取“山花奖”。

    这次为文车醒狮团设计的节目《越涧穿火展英姿》是将广东南狮传统的地上采“蝎子青”运用到高桩上,提升发展别具一格的演绎艺术,即由原先用树叶、道具喻意的蝎子这一类的“死青”,转化为由人来装扮,表现蝎子阴险奸恶的“活青”。表演采用传统的套路程式,突出醒狮与蝎子的不同个性、形体特征和难度技巧,尤其是醒狮凌空穿越跨度达3.7米索桩上特设的烈焰喷射的火圈,更显惊险高难。

    6年前演“狮子”的两名队员都已经淡出一线,其中杨其献更是成为了主要负责传、帮、带的副团长兼教练。2011年的文车醒狮团更加年轻,3名主要出场队员平均年龄才16岁多。文车醒狮在坚持不懈的传承中创造新的纪录。

    “这是湛江的光荣,也是广东的荣耀,更是全国民间艺术的成功范例!”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罗学光对湛江文车醒狮艺术团给予了高度评价。罗学光说,作为一支完全由“泥腿子”组成的民间艺术团队,湛江文车醒狮艺术团能够不断推陈出新、积极进取,两次获得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这在全国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

    “你们应当好好总结‘杨敖现象’,他和他的这支团队可以给当地非遗文化的发展以很多的启发。”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杨明敬对记者说,成功背后,再回头看那些故事,就会发现成功不是偶然。

    记者手记

    活态的“非遗”可贵的坚守

    “非遗”文化该如何保护发展,很多人还说不上来,但是“非遗”文化绝不应是“标本”,只留在档案馆里的事物。

    杨敖的难得,就在于他让这头属于“非遗”文化的醒狮“活起来”。这是朱卫国和杨明敬等民间艺术专家们对杨敖作为传承人的评价。因为有了这份文化情结,才能有这样可贵的坚守。

    朱卫国说,文车醒狮与佛山的黄飞鸿不同,文车醒狮团是一支农民团队,人员都是来自同一条村庄,资金是自收自支,可以说几乎是杨敖的动力;而黄飞鸿这种艺术团队,有着佛山雄厚的经济基础,已经走向商业形态化,人员组成也是来自各个社区。相对而言,文车醒狮因为有杨敖这样的传承人,而且因其一条村的特点,容易集中专注于提升和创新。

    此次文车醒狮入选2011年省文艺精品创作专项扶持中,又将给醒狮的下一步发展激发出新的活力。 钟忠

    旺哥有话说

    “非遗”:并非遗忘的文化乐章

    聊起傩舞,彭英方手舞足蹈;说起飘色,黎明眉飞色舞;谈起制“狮”,李荣仔踌躇满志;话起网龙,黄车炳滔滔不绝;提起舞狮,杨敖头头是道……

    他们的眼神,对“非遗”艺术是何等的虔诚;他们的言辞,对“非遗”文化是何等的执着;他们的行动,对“非遗”传承是何等的坚决。

    弘扬“非遗”文化,是这些“非遗”传承人的神圣工作。国家级传承人、省级传承人每人每年均获得一定的补贴,这体现了国家、省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

    “非遗”除了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外,更需要建立社会的认可度,多层次多角度加大对“非遗”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这些灿烂的文化。“非遗”保护,应在继承传统、保持独特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融入现代时尚元素,为更多年轻人所接受和喜爱,让“非遗”更具生命力,这是我市一些“非遗”专家达成的共识。

    笔者认为,“非遗”能走产业化的一定要走向产业化,不能走向产业化的,要重点保护好。我市应把“非遗”保护工作纳入各县(市、区)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同时各级文化部门要切实承担起“非遗”保护的具体责任,在普查认定、记录建档、传承传播、服务保障等多方面发挥好作用。

    此外,如何让“非遗”产生蓬勃的生命力,使其能够自给自足,而不仅仅是依赖扶持,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课题。

    目前,国内一些省市已将产业化作为“非遗”保护的一种重要方式。如对一些“非遗”项目配以电视制作、动漫设计、软件开发,进行产业化发展,让“非遗”得到最大价值的利用。湛江“非遗”所呈现的独特性、多样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天生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应加大开发利用的力度。

    沐浴着“文化春雨”采访“非遗”,暗合着我们的一段心曲:这是我们并非遗失,也并非遗忘,而且还要一代代传承下去的民族文化乐章!旺哥字

 

12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龙争虎斗 八方武杰会港城
  • 湛江非遗“三绝”惊艳亮相赛场
  • 十五运会散打男子60公斤级1/8决赛   “湛将”王艺霖战胜对手,昂首晋级八强
  • 十五运会官方特许商品受欢迎
  • 霞山陈铁村华锋长者食堂五周年庆  “免费午餐”温暖村里长者
  • 湛江奥体中心举行十五运会武术散打赛事全要素、全流程演练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