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雕塑家简向东向学生介绍吴川陶瓷园。陈雪清摄
吴川素有“泥塑之乡”的美誉,泥塑作为“吴川三绝”之一享誉海内外。几年前,吴川举行了“首届中国泥塑艺术节”,建立了吴川民间雕塑园,吴川泥塑被省政府公布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吴川“泥塑之乡”这个品牌的“车轮”却没有滚滚向前,5年以来一直停滞不前。“吴川‘泥塑之乡’如何打响泥塑品牌?”近日,吴川泥塑界专家、文化学者们面对吴川泥塑生存及发展的困难,纷纷为其把脉寻找症结。
最近,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大型系列节目《远方的家·沿海行》摄制组走进吴川,以旅游的视角向海内外呈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独特风采。在吴川的行程里,央视摄制组重点拍摄了吴川的飘色、泥塑、南派粤剧等内容,并走进了江心岛的吴川民间雕塑园进行了吴川泥塑的拍摄。借此机会,本报记者跟随央视走进吴川“泥塑之乡”,与吴川泥塑界专家、文化学者们探讨吴川“泥塑之乡”发展的未来方向。
“泥塑之乡”遭冷落
已有1100多年历史的吴川泥塑被称为“吴川三绝”之一,在当地有着悠久的艺术传统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相传早在唐朝年间的梅菉瓦窑村,一些陶工利用砖瓦泥雕塑泥人,吸引了不少观众。此后,梅菉在元宵期间就普遍开展泥塑展览活动。这些泥塑内容,多取材传统戏曲、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风土人情等。吴川泥塑塑工精细、造型优美、寓意吉祥并栩栩如生,是颇为精美的艺术品。
吴川泥塑制作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吴川就存在着大批的能工巧匠,仅梅菉就有一两百专职艺人,还有一大批美术工作者和艺术爱好者参加泥塑制作。近年来,吴川泥塑的工艺也由于运用了现代科技,使得制作出许多高难度的动态造型,加上精心设置的灯光布景,达到惟妙惟肖、绘声绘色、情景交融的效果。
吴川泥塑虽然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却未能广为人知,其重要原因是“泥”制的泥塑容易爆裂难以保留,元宵节一过,泥塑也被毁掉了。吴川泥塑这个独具地方魅力的传统艺术,平时总是销声匿迹。吴川籍雕塑家简向东首先提出了建立“民间雕塑园”的建议。2006年坐落在吴川市区江心岛的吴川民间雕塑园开园,至今,整座雕塑园汇集了一大批古代、近代、现代的高质量泥塑作品,气势磅礴,充分体现了吴川民间特色文化的风采。
“吴川是著名的泥塑之乡,泥塑艺术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可近年来,吴川泥塑却陷入了一种日渐式微的局面。”简向东说。2007年吴川举行“首届中国(吴川)泥塑艺术节暨‘吴川杯’泥塑邀请赛”,成为了弘扬吴川泥塑艺术的重大举措。可到了2008年,泥塑艺术节不仅没有延续下来,而且热闹了多年的吴川元宵节捏泥塑也开始沉寂了。简向东认为,随着当代经济对传统艺术的冲击,泥塑艺术式微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官办的首届泥塑节活动搞得红红火火,但热闹一阵后又复归冷落,毕竟掩饰不了其本质不景气的严酷现实。
恢复泥塑艺术节
近年来,吴川泥塑界专家、艺术家、文化人希望能恢复泥塑艺术节以复活传统艺术。“至2007年吴川举办首届中国泥塑节后一直没有下文了,希望政府可以在明年的元宵节期间,举办吴川第二届中国泥塑艺术节。以后每隔几年申办一次泥塑艺术节,逐渐形成有国际影响的艺术节品牌。”简向东说。
吴川市文广新局局长肖康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文化部门正在策划明年元宵主题活动,有意申办举行第二届全国泥塑大赛:“下一步会成立吴川泥塑组织机构,研究出初步方案,再召集专家、学者、民间艺人进行讨论研究。我们的设想是在全国泥塑艺术节的基础上考虑申办国际泥塑艺术节。而江心岛作为吴川的文化岛,依然作为泥塑艺术节的比赛场地,并留下参赛艺术家的精品作品。”
“官方办泥塑艺术节的同时,也要考虑恢复群众闹元宵的习俗,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吴川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杨日进说。吴川泥塑具有群众性、广泛性和自娱性,是没有功利性的民间节庆民俗活动。他回忆上世纪90年代的吴川泥塑氛围非常浓厚,每逢元宵佳节,大街小巷和附近村庄都会展出像真人一般大小的泥塑,街头巷尾泥塑琳琅满目。吴川泥塑技艺专业,艺术质量高,艺人队伍庞大,群众观赏踊跃,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现在吴川泥塑节面临着的问题是,需要政府大力支持。”简向东说,泥塑艺术节要让群众广泛参与,并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因此,政府举办官方的泥塑节的同时,也应当发动群众都成为泥塑节活动的参与者、制作者和鉴赏者,由此从上到下推动吴川泥塑传统文化的高潮。
推动吴川泥塑艺术产业化
为打造吴川泥塑艺术品牌,肖康玉透露将继续加强雕塑园的建设,完善其各种功能,使其成为吴川的文化旅游景点之一;增设反映吴川历史风貌的“鉴水吴风”大型雕塑画卷,立体展示吴川的历史变迁及文化经济建设成果;建立民间艺术博物馆,进行收藏吴川泥塑艺术家的作品。
在城市规划建设上体现泥塑之乡特色。吴川泥塑通过(灌水泥、玻璃钢等材料)翻模的形式成为大型雕塑保留下来,在市区中心建设大型雕塑,在市区主要街道以及公园、绿地安置主题丰富、风格各异的个体雕塑,进一步擦亮吴川“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品牌。“吴川泥塑可以通过翻模的形式作为一种欣赏的艺术品留下来,成为历史永久的记忆,在广场、城市道路、绿地等公共场合设置若干座标志性雕塑,在城市建设中,增加城市文化的元素,充分体现吴川文化艺术特色,打造吴川泥塑之乡的城市品牌。”肖康玉说。
吴川市文化馆馆长许志明介绍,吴川泥塑已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准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建议在雕塑园建立泥塑创作基地,为培养艺术人才,以及为泥塑艺术家创作提供条件。
吴川要打造“泥塑之乡”,让吴川泥塑走出去,打开知名度,吴川泥塑是否能走“产业化”道路也让专家、学者们的思考和探索。简向东认为吴川泥塑属于大型泥塑,在每年的元宵节短期制作,只在公共场合供大众观赏,节后泥塑干裂却被拆除;不像别的泥塑产区,多以20至30厘米高的小泥塑产品的形式流通市场,便于保存和携带。他建议一方面保留吴川泥塑的传统习俗,另一方面通过当地政府扶持,文化部门牵头,组织吴川艺人创作小泥塑艺术珍品,实现产业化生产,以工艺礼品的形式投放市场,使吴川泥塑既产生经济效益,又扩大传播和影响,更可以推出更多的新人新作,使文化遗产得以有效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