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红树林是世界湿地恢复成功范例 3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许方宏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对于网友谈及特呈岛上少见鸟儿飞的现象,许方宏表示,特呈岛居住人口多,多少影响小鸟的栖息。如果深入到保护区,会发现湛江红树林是湛江的一块珍稀的宝库。
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始建于1990年的省级保护区,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总面积20278.8公顷,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33%,广东省红树林总面积79%,其中红树林面积7256公顷,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种类最多、分布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属森林与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002年1月被列入《拉姆萨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性地区和国际湿地生态系统就地保护的重要基地。2005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野生动物﹙鸟类﹚疫源疫病监测点、国家级沿海防护林监测点。
保护区内的红树林下也是一个纷繁的世界,贝类有3纲38科76属110种,鱼类有15目58科100属127种。贝类以帘蛤科种类最多,达20种;发现我国大陆沿海为首次记录的有皱纹文蛤、绿螂、帽无序织纹螺、鼬耳螺4种。鱼类以鲈形目居绝对优势,27科49属65种。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贝类28种、鱼类32种。
保护区还是鸟类的天堂。这里既是留鸟的栖息、繁殖地,又是候鸟的迁徙、停留地。记录有鸟类达194种,是广东省重要鸟区之一,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的7种,广东省重点保护名录的34种,国家“ 三有”保护名录的149种,中日候鸟条约的80种,中澳候鸟条约的34种,中美候鸟条约的50种,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的1种,附录Ⅱ的7种,列入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易危鸟类的4种。每年秋冬季大量候鸟从中国北方地区乃至日本、西伯利亚飞往澳大利亚途中会在保护区停留,使保护区成为候鸟往返西伯利亚与澳大利亚间良好的“中转加油站”,国际候鸟主要通道之一。
许方宏表示,湛江保护区的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基因等方面所具有的多样性是我国红树林保护区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保护区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湛江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既代表了热带又代表亚热带类型,是我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它对红树林生物生态学、环境保护学、海洋滩涂生物及鸟类的研究更有广泛的课题及条件。特别是保护区内的一片约270 公顷的红海榄+木榄+桐花树群落,保存完好,林木平均高达6m,已有80年的生长历史,覆盖度在95%以上,是一块研究我国大陆红海榄分布和生长条件不可多得的宝地。
爱上红树林先了解她
红树林是海岸防线生态防线
许方宏告诉记者,1985年第7号台风袭击遂溪县西部海岸,风力11级,该县界炮、北潭两镇沿海六条海堤中,堤外无红树林的团结堤被冲垮128米;堤外有40-160米宽的红树林带保护的堤坝无一缺口。红树林是海岸第一防线,它的根系可以滞流、消浪、促淤,成为海堤外最复杂的高效生态有机防线。实践证明,只要红树林林带有30-100余米甚至更宽时,就能明显减低灾害对海堤、渔港80%的压力。
红树林是天然的生态屏障。红树林根系发达,枝繁叶茂,盘根交错,牢固地扎根于海滩淤泥,形成一道与海岸线相平行的天然屏障,阻挡了狂风恶浪的侵袭,减弱了海水的污染程度。既改善生态环境,又减少自然灾害,构筑成沿海虾池、农田、村庄的天然生态屏障。红树林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还能增加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有效地促进了社区发展。
许方宏表示,湛江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有美化环境、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促淤造陆、保护海岸、控制土壤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是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名副其实的“地球之肾” 、“生命之源” 、“特种基因库”。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