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将去往哪里?”
……
这是一个刚学会说话的孩子,或者学问至深的哲学家晚年会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孩子和哲学家竟然殊途同归,是孩子太深刻,还是哲学家们太浅薄?我们还不能确定,但我们确信的是:当一个人不断追问自己时,必定会促进他的成长。
站在岭头村62号背面的这栋随时可以坍塌的房子前,我忍不住想像个孩子或哲学家那样追问:“湛江”是谁?“湛江”从何而来?
1
与很多散发着悠久气息的地名不同的是,“湛江”饱含着清凉的感觉、蔚蓝的色彩、洁净的气息、悠长的韵味,使得它永远都象一个青春勃发的青年人,充满朝气。
对于史籍来说,“湛江”其实是相当生疏的一个词。在汉代、在隋代……,甚至在1898年至1945年间,“湛江”还没有出生。时间的车轮在这片土地上辗过的痕迹,还存在于“合浦郡”、“雷州府”、“广州湾”等关键词中。
1945年8月,整个世界都在期待着一个奇迹的出现。日军正在各地灰溜溜地卷起他们的太阳旗,经过一段炼狱般的日子之后,真正的太阳以新鲜的光和热正喷薄欲出。在广州湾,这块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土地上,也在蕴育着新生。
李月恒,这个来自岭头村62号背后一套百十来平方的房子里的乡村知识分子,走到了历史的前台。
先后任过广东省琼崖公路处处长、南路粮食调节处处长、吴川县县长的李月恒,在1945年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临危受命,担任广州湾市政筹备处主任。他的眼里,迸发出对于这块土地浴火重生的惊喜和希望之火。
李月恒决计要让这片土地以全新的面目出现。他在广泛征求意见、并得到省政府的支持后,开始从“广州湾”这几个字入手,他要给这片土地一个新的名称、一个新的内涵、一个新的形象。
这件事,却不是仅仅在书房里写下几个大字那么简单。
李月恒和一班人的思绪在这块土地两千年的时空里穿越着。最后,李月恒的目光定格在“椹川”两个字。据史料,南朝齐在今湛川村设椹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椹县为椹川县。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在此设椹川巡检司。今天,在遂溪县沈塘镇的湛川村依然为历史保留着一点余音。
李月恒就从“椹川”二字入手。
在李月恒看来,此地滨海临江,水才是永恒的主题和意境,所以,“椹”字变成了“湛”,释“川”为“江”。这样两个字,在楚辞里是有说道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枫。表面上看,湛蓝湛蓝的江水上面有枫叶飘动,当是一幅优美迷人之至的画面。没有资料可以证实李月恒是否受到楚辞的启发。但他深厚的国学功底,使他从晋人谢混的诗句“景昃鸣禽集 水木湛清华”中获得了灵感。那里面描绘的洁净、空灵、天人合一的境界,令这个饱读诗文的人着迷不己。
他于是将“湛江”二字上报当时的省国民政府。时任省政府主席的罗卓英一看,连称“妙哉妙哉”。
1945年8月22日,中央通讯社对外发布了一条消息:广州湾辟建新市,新名为“湛江”。
——“湛江”就这样出生了。与很多散发着悠久气息的地名不同的是,“湛江”饱含着清凉的感觉、蔚蓝的色彩、洁净的气息、悠长的韵味,使得它永远都象一个青春勃发的青年人,充满朝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