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新闻网讯:戚伟明1961年生于湛江市,从他的文章中获知,他就成长于赤坎老街。1986年开始在《诗刊》、《诗探索》、《作品》、《中西诗歌》等刊物发表诗作。有诗作选入诗刊社的《第三届华文青年诗人奖获奖作品》。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他在文章说,兰苑,是他闲情逸致的静地。他就在那里种植、经营、观察、思考、写作,享受生活。一边种兰花,一边在报刊上种出零星文章。他推崇元代诗人余同麓一首咏兰诗: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弟开。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这是 职业与事业的有机结合。他说,在他的生命中,一直潜藏着两个高贵的女神:一是诗歌,一是兰花。诗歌使人感怀、悲悯;兰花使人恬淡、飘逸。而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生命最终得到升华。从九九年开始,在霞山花圃内建起专营兰花的逸品兰苑。里面绿树掩映、空气清新,成为闹市中的一块静地。身处兰苑,你就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有一次,一个日本友人经过兰苑,马上走进来,叫来翻译,手舞足蹈地说:想不到湛江也有这么一块有品位的地方。他的这种以诗兰为生活方式安逸人生会让许多人羡慕,其中大概也会包括一些富人。
笔者在报刊早就注意到这个作者。一首诗如果太浓,他就细心把它研化,就是散文。这种散文依然味道挺浓。比如他的文章《穿上泳装的月亮》,就是在研化一首名为《夜泳》的短诗。《兰香伸出来的手》描述诗作《一阵兰香不知从哪里伸出手来》的诞生经过。诗人养兰、品兰,做点兰花的小“生意”,一阵兰香不知从哪里飘来。触动诗人的感官,他马上想到,是一阵兰香不知从哪里伸出手来,紧紧抓住了我的心。透过阳光和风 我看见我被抓住的还有整个下午的宁静。这首诗发于《诗刊》2004年11月号,后入选诗选《2004中国年度诗歌》,《第三届华文青年诗人获奖作品》。
目前许多人说话写文章浮于表面,对自己的表达没有深刻理解,即所谓人云亦云。戚伟明的文字都是经过观察和思考的淬砺。他的感觉非常细腻,而只有细腻才会深刻入微。比如微风中,泥土湿润的气息,风中花朵淡淡的清香,阳光、雨露,季节在植物上的轻微变化,都能进入他的体察之中。在他的眼中,树是一顶天然的绿荫华盖。树上的鸟,在晨光中透亮的翠绿中飞动的叫声……草像-把把绿色的花剑,又似一支支箭翎,枝蔓丛生;这种观察与表达,反映出作者的文学功力。当然,如果为细节而细节,会失之琐碎,但他的细碎是一颗敏感的心灵所发现的,所以也会触动另一颗心灵。比如读了他的诗《儿子的咳声》,所有的人都会心痛。儿子的咳声又将我的深夜咳醒/我内心多年的疼又被咳痛/十一年的时光 几乎十一年的咳声/我害怕 我害怕这噩梦中最恐惧的声音。当然,他也能从苦丁茶中品味出幸福,他能从平时司空见惯的树上体察到如下诗意:一棵树命中注定将一生画出无数枝叶,一树的枝叶命中注定在第一只鸟飞临时画一幅风景。在芸芸众生平淡无奇熟视无睹的生活中,他感悟到一些特别的东西。在小诗《夜行列车》他写道:“黑暗 迎面扑来/黑暗不断 被甩碎/轰隆隆 轰隆隆/半只月亮/一直将耳朵贴在车窗玻璃上 倾听”。
在诗人的世界里,兰花,草木,甚至茶叶,都是值得尊重的精神个体。他给我描述如何给兰花浇水,口气里似乎在说如何伺候女王洗浴。他的一篇文章题为《把茶叶叫醒》,是来自民间智慧与情趣。他是听一位泡茶的人如是说的,然后就自己体会道: “叫”,是不是饮者的心在叫,通过水的体温,传达给茶叶,然后,抵达茶叶的睡眠?而“醒”,是不是茶叶听到了,茶叶沉睡的眼睛睁开了?是茶中的真味,通过水推心置腹的滋润,在你的内心萌芽,开出甘醇的花。而此情此景,你多日的疲惫,你内心的慵懒,你骨子里的名利欲望。不知不觉,都不知哪里寻觅踪影了。
他的诗不光有细致入微的描写,也有宏大叙事的恢弘:以下是他用诗意的语言,对当前中国的观察与概括:一些人成群结队走出村庄/一些人三五成群走进工厂/一些人形单影只 踽踽独行/他们没有目的地 他们只是前行。一些人成群结队将一生扛在肩上/一些人三五成群将志向装满背囊/一些人丢弃家园 又在寻找家园/他们形单影只 踽踽独行/他们走过幸福 他们走过忧伤/他们渐渐走进远古洪荒。/读了这样的诗,有论者说,读他的诗,是一种享受,一种沉甸甸的享受,一种欲哭无泪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