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也许是桃花选择了我,不仅仅是我选择了桃花。”苏牧山如此诠释爱画桃花的原因。

自幼喜欢写书作画
上世纪70年代,苏牧山出生于雷州市南兴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擅长书法,经常在家里写毛笔字。在父亲的悉心教导和家庭文化的熏陶下,苏牧山从小就喜欢书法艺术,慢慢地写得一手好字,在小学和中学的书法比赛中每次都揽得第一名,在同学眼里是名“小书法家”。
到了中学阶段,苏牧山迷恋上油画。当时,他正在南兴二中上学,学校教美术的袁老师和暑假美术兴趣班的戴老师是他的油画启蒙老师。“那时候,我看到老师画油画,觉得很有意思。油画可以反复修改,近看什么都不是,但远看韵味就出来了。于是,我就要求学油画。”
就读艺校出版教材
初中毕业后,苏牧山就读于湛江艺术学校美术教育专业。最让老师和同学吃惊的是,19岁的他在艺校毕业之前,出版了一本20多万字的《书法篆刻艺术》著作,作为艺校的内部教材一直沿用。
“有一天我和朋友在看书,他突然说‘这本书编得不好,如果让你来写,肯定写得更好,要不你也写一本吧。’我拿过来一看,觉得我有能力写好,就开始写起这本书来。”苏牧生谈起写书的缘由。该著作出版时,得到艺校领导和湛江一些知名书画家的肯定。
赴京当起职业画家
2006年,苏牧山去了北京,正式开始职业画家的生涯。“首都是全国最大的文化集中地,在这里我不但可以接触到全国顶尖作家的作品,还能接触到国外的名家名作。这里的画廊很多,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空间。”苏牧山每天流连在不同的画廊之间,找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天说地,灵感来了作画一气呵成,灵感没来也照画不误。“我寻找灵感的方式不同于其他人,没灵感也会先动笔,随心所欲地画,画着画着就思如泉涌,一发不可收拾了。”
一开始,北京的一些画廊并没有重视收藏苏牧山的作品。但由于他的作品耐人寻味,渐渐地受到名家的认同和赞赏。“最初,我的作品得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初遂堂画廊的赏识。后来,我很幸运地遇上了中国宋庄美术馆馆长栗宪庭先生,可以说他是我人生中重要的“贵人”。因为他的帮助,我在北京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在北京成名后,苏牧山一如既往地拜访名家,谦虚学习,张海、沈鹏、刘艺、杨彦等都是他的“好师傅”。
奔走京湛交流艺术
苏牧山所画的桃花作品,在他的花鸟画里所占比例非常大。 以往文人以桃花入画,多是以花枝小幅表现意境。同是画桃花,苏牧山的《梦笔生花》长13.2米,高2.45米,面积达300多平方尺。2010年国庆“黄金周”展出期间,这300多平方尺的桃林花丛震撼了湛江的艺术界,受到众媒体竞相报道,成为湛江市博物馆建馆以来展出的最大一幅作品。
谈起《梦笔生花》这幅作品时,苏牧山告诉记者:“那是在朋友的一间工厂的厂房里画的,画时或坐或立或卧或蹲,灵感如泉涌,颇有意境。桃花有一种性情,跟其它花不一样,它带有一种生活气息。”记者看到,他的画室里种植了竹子和兰花。“除了桃花,我还喜欢竹和兰,它们都有一种高雅的气韵。”苏牧山笑道。
虽然已经定居北京,但他经常被邀请回湛江作画并策划艺术活动。近两年来,他基本上是一半时间在北京,一半时间在湛江。“往年我都是春节前后才在湛江,但现在这边也有自己的事业,很多文人朋友都会找我交流,也希望有多点时间和家人聚聚。”
当记者问及以后的计划时,他说:“画画仍然是我生命中的重中之重。我希望以后在书画教育中为社会培养艺术人才。我会将教育与慈善事业结合起来,它们将是我生命中的另一半。”“我觉得,艺术家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社会的。”
◆链接
苏牧山简介
苏牧山,原名苏志强,号硕翁、梦桃画馆主人等。自幼酷爱艺术,诗、书、画、印皆有涉猎。出版有《书法篆刻艺术》教材、《苏牧山书画篆刻集》、《荣宝斋·中国当代名家系列·苏牧山》、《牧山印痕》、《苏牧山中国画集》、《灼灼其华·苏牧山桃花系列》等著作。多幅书画作品参加国内外展览,并在各种杂志、报刊上发表。多幅作品被国内外多家美术馆、基金会、企业等收藏。现为北京宣和画会执行院长兼秘书长、《宣和画谱》杂志副社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