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新闻网讯:一种文化一旦成为节庆,便会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5月下旬,记者随遂溪文车醒狮赴山东参加第三届中国秧歌节开幕式表演,感受了一回秧歌节的魅力,政府通过举办秧歌节打造文化品牌,推动秧歌传承与发展的模式,应成为中国民间艺术发展的一个样本。
群众舞蹈的魅力
在开幕式当晚,欢歌如潮。作为东道主的胶州秧歌代表队为八方宾朋献上了豪迈热烈的《豪情鞭鼓俏秧歌》,让人在“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蹈中感受生命的活力。在欢快的鼓点中,台下众多的胶州父老乡亲也扭起了秧歌。作为群众身边活灵活现的民间舞蹈艺术,胶州大秧歌表现出的最真实、最震憾、最动人的生活热情和想象能感染每一位观众!
胶州大秧歌有300多年历史,与海阳秧歌、商河鼓子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扭秧歌早已融入了胶州老百姓的生活之中,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现象。胶州老年体协秧歌队的一位大姐告诉记者,胶州秧歌队上百个,每个乡镇每个社区都有,作为最好的秧歌队之一,老年体协秧歌队白天到村、居去辅导舞蹈动作,晚上组织起来挑灯夜战排练自己的节目,“过去秧歌是老年人跳的多,现在年轻的姑娘小伙也参加进来了,秧歌是群众自己的舞蹈,跳得开心,大家都喜欢。”
当地一位朋友告诉记者,在胶州这个“中国秧歌之乡”,无论是社区、广场还是田头,经常能看到扭秧歌,“秧歌是群众自己的舞蹈,种地累了扭一扭,走路累了扭一扭,大家聚在一起扭一扭。”
文化节铸造金名片
主流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官方的强力推动。在民间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大秧歌,因为秧歌节的举办,成为最能代表胶州的文化形态。
2006年,胶州大秧歌登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做好秧歌的传承与发展工作, 2007年开始,胶州市政府每年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非遗传承,专门出台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
2008年起胶州每隔两年举办一次中国秧歌节,不但大幅度提升了胶州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且推动了胶州秧歌这种中国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随着秧歌节的成功举办,“全国秧歌之乡”胶州与胶州大秧歌已经闻名全国,“中国秧歌节”也成为当地一张文化名片。
民间艺术的传承多靠口耳相传,人是传承的关键因素。为了规避这种传承风险,胶州政府组织民俗专家深入民间收录胶州秧歌曲调、剧目,编成《胶州秧歌教材》,形成文字,并“像语文课本一样,发到了胶州市中小学生的手中”,将胶州秧歌列入了小学课程,组织学生专业学习。同时,积极组建秧歌队伍、培养人才,在胶州市建起了覆盖城乡的秧歌培训网络,采取先培训骨干,再由骨干培训队员的方式,先后培训学校、乡镇、社区的文艺骨干,让每个村庄、每个学校、每个社区都组建起一支或几支秧歌队,文化部门派出专职辅导教师巡回指导,传授舞蹈技巧。为了加大创新力度,胶州市政府专门制定了对优秀剧目的奖励政策,使得秧歌剧团的新剧层出不穷,并在每届秧歌节上亮相。
期待湛江也有文化“金名片”
文化品牌的铸造,有一个从探索到兴盛,从积蓄力量到蓬勃发展的过程。
“政府能不能定期举办一次文化节,推动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为湛江市民献上一顿更本土、更精彩、更生态的文化大餐,同时打造一张属于湛江的文化品牌?”民俗专家朱卫国对此满怀期待。
2005年由湛江市委宣传部牵头主办的“红土文化艺术节”至今仍让人回味,有人甚至将这个文化节视作湛江 “文艺复兴”的序幕。
“那真是湛江民间艺术的一次盛大绽放!”时隔多年,回忆起那场盛典,民俗专家朱卫国仍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2000年之后,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各地都加大了对民间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力度。已经等待和牵挂太久的民俗专家纷纷深入乡间,如同认领遗弃多年的孩子,对一件件“宝贝”进行挖掘、整理、提升,在传承的基础上注入时代元素,并搬上舞台。由于有政府自上而下强有力的组织与发动,有各文化部门、民俗专家及民间团队的配合与支持,红土文化艺术节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许多湛江人还记得那个万人涌动争看艺术节开幕式的情景,被那些就在我们身边却难得一见的民间艺术所倾倒,当时,许多人以“惊艳”“震憾”来形容观感。
红土文化艺术节不仅是湛江民间艺术的一次华丽绽放,其更大的意义在于为湛江的民间艺术开启了一扇门,从此,湛江的民间艺术开始走出乡间,向往舞台,向往更广阔的世界。从2006年首批非遗名单出炉至今,湛江列入中国国家级“非遗”名录7项、省级“非遗”名录26项、市级“非遗”名录40多项。其中,遂溪醒狮、吴川飘色、旧县傩舞等已经多次亮相于各种国际舞台,为湛江赢得声誉。
一个属于湛江的文化节,多让人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