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师大吴武典教授在作讲座
湛江新闻网讯:2012年6月12至15日,笔者参加了湛江市高中德育主任培训班,有幸聆听了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湛江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吴武典教授,湛江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张剑伟教授等专家学者的讲座,也与同行们进行了德育经验交流。注重研修的培训过程和深入的经验交流给了笔者许多思考和感悟,其中,全新的德育主任工作理念给笔者的感悟最为深刻。
当前,我们的校园德育教育大体可归纳为“问题消防型”和“危机拯救型”两种,其具体的工作模式是“防微杜渐”和“亡羊补牢”,德育工作缺乏前瞻性。长期滞后的德育工作理念禁锢了管理者创新智慧的发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于是,德育成了一潭死水,失去了其本应拥有的那份活泼与灵动,德育主任更是变成了一个仅会“训导”与“惩戒”的代名词。
其实,德育是美丽的;作为引领校园德育文化的德育主任应该是有“文德”的教育者,要体现出文化品位和个人魅力。
“文德”指传统文化和道德修养。一位优秀的德育主任,如果其知识水平仅仅停留在自己的专业学科的研修上,那是远远不够的。试想,一位不注重自身文化形象,粗言恶语,无一定品位和魅力的德育主任,如何充当一位让学生敬佩信服的教育者。曾经有一位德育教育专家回答“什么是德育课程渗透教育”时这样描述:当你带着微笑走进教室,轻轻地、优雅地坐在讲台的一霎那,这就是德育渗透。所以,作为德育教育引领者,德育主任要把读书学习当成习惯,学习汲取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用以修身,养性,提升自身“文德”,树立“文德”之人形象,进行“形象渗透”教育,用以影响学生,达到老子《道德经》所指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之教育效果,也就是“身教”之效果。
如果说“德育体现学校的文化品位”,那么,德育主任就是“学校德育文化的符号”。德育主任要善于把自己的德育理解融入校长的德育理念,合二为一,并化为师生的共同认知,以便赢得良好的工作氛围。
由于校长和德育主任在年龄、思维方式、经验阅历等方面存在不同,对于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的理解不一样是客观存在的,这本不应该成为工作障碍。如果只知按照校长的理解亦步亦趋,唯唯诺诺,工作只会袭人故智,固步自封,德育效果可想而知。作为中层干部的德育主任,你不可能选择校长。一旦校长与主任的思想理念不一致,甚至冲突时,德育主任应该用工作热情和灵活的方式去影响校长,逐步改变其过时老套的那一套,从而顺利实施自己的德育计划。在落实工作时,更应借助校长的影响力。例如,徐闻一中在落实建设“一中自古尚儒地”这一德育校园文化特色时,其德育理念资源来源于校园里那座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学宫文庙。通过对文庙儒家文化底蕴的深挖掘,举行了诸如“儒家思想征文比赛”、“儒家文化演讲比赛”等活动,印刷出版了《徐闻一中儒家文化校本教材》等宣传学习资料,创设德育教育氛围,从而使这一校园特色文化得到全体师生的共同理解和认知,形成“尊孔尚儒,和谐之美”的校园文化特色。
德育主任的德育引领工作部署应具有前瞻性。其实,与“防微杜渐”和“亡羊补牢”等“高、大、空”式的“训导”、“惩戒”相比较,德育主任的工作应“未雨绸缪”,即“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说教、训导、惩戒”工作,既劳心又劳力,而收效甚微,且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其实,德育工作的挑战和魅力就在于永远变化,永无休止。德育主任应逐步改变以往做德育工作时的“滞后”方式,尽量“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使德育主任的工作“阳光”起来。
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不良的德育习惯也一样,它起源于长期以来的细微毫末。因此,德育主任工作的前瞻性应体现在:能对当前的校园德育氛围(例如:学生语言行为不够文明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科学评估,进而实施相应的德育过程教育(例如:进行“说文明话,做文明人”的主题教育),提升师生对当前德育氛围的共同认知,从而达到“未雨绸缪”的效果。这样,就能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引领,解放自己;改死板为灵动,产生“阳光德育”的效果。这就是老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教育思想。
德育是阳光的,因而是美丽的;引领校园德育文化的德育主任内心也应该充满阳光,这样的德育主任才会是一位阳光使者,才能在青春的心灵里播种健康成长的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