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年代:“南繁”中转必经湛江
袁隆平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这年冬天,国务院作出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为了尽快推广杂交水稻,解決所需的大量稻种,在国家的统一安排下,成立了南繁指挥部, 以四季无冬的海南岛作为育种基地。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全国毎年都有三四万人南下海南制种,袁隆平自然是“南繁”的重要领军人。
那时秋、春两季,数万育种大军云集湛江,秋季等候过海,春季等候转车回程。袁隆平至今仍记得,当时旅店的走廓和楼梯间都住满了人,连走动都困难,“几乎所有的优良品种都是从海南艰辛培育出来的,没有南繁,就没有杂交稻的选育速度和成功。湛江作为南繁的中转站,也为杂交水稻的推广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80年代:湛江成第二个“南繁”育种基地
“南繁”的洪流推动了湛江杂交水稻工作的开展,湛江于1981年4月率先在全国成立了杂优种子公司。此间,公司多次得到袁隆平的技术指导和良种支持。袁隆平往“南繁”路过湛江,也极关心湛江的杂交水稻的育种和推广,为此出谋献策。该公司经过艰苦实验,摸索、总结出一套大面积育种、种植的经验,并在雷州半岛的徐闻、海康开辟我国第二个“南繁”育种基地。
1983年2月13日(大年初一),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到湛江视察调研,高兴地称赞这是湛江发展农业的一项“杰作”,指出湛江推广杂优的办法是“一大改革”。随后《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专门报道了湛江推广杂优的做法,在全国引起反响,不少地区组团到湛江参观。
90年代:带领美国摄影队在湛拍摄专题片
1979年5月,美国圆环种子公司闻讯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成功,三次来华,与我国种子公司签订了在种子技术方面进行交流和合作的协议。为了更好地推广杂交水稻,美国圆环种子公司特意来我国,拍摄一部以中国杂交水稻为中心内容的彩色专题科教片,题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花园里杂交水稻的故事》。鉴于湛江杂交水稻推广面积及成效在全国很有名气,自然环境又近似海南,袁隆平重点选择在湛江拍摄专题片。
1995年底, 袁隆平与美方摄制组一行6人抵达湛江,拍摄地点选在湛江杂优育种基地湖光镇旧县村一带。此时,袁隆平已久负盛名,但他十分平易近人,拍摄过程中,他既当“演员”,又当翻译,事事亲力亲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部专题片高度赞誉杂交水稻这一科研成果,称赞袁隆平解决了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该片除了在美国放映外,也在日本电视台播放,在世界上引起巨大的震动,而湛江在片中也留下了不少弥足珍贵的镜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