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市文艺创作座谈会指出:近3年来,我市文艺工作者在省级以上出版、发表、展(演)出的各类文艺作品达6000多件(次),获奖作品300多件(次),为推动文化崛起,建设文化强市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同时,我市文艺精品创作还存在精品不多、机制不够完善等“短板”。
精品不多,创作队伍青黄不接
我市在省级以上发表、出版、展(演)出和获奖的作品不少,但真正有影响的、“叫得响”的作品相对不多。我市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抓阄村长》,已经是20年前的事了。这几年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的,只有一个广播剧《醒狮魂》和一个雷剧《雨仔落泱泱》。今年我市推荐参加全国和省文艺创作“五个一工程”奖评选的,仅有一个作品符合评选条件。
我市举办各种文艺活动,很多时候往往都是一些“老面孔”,年轻作者不多,年轻作者获奖的更少。
年轻作者缺乏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舞台经验,缺乏名家的指点和对外学习与交流,因而难以创作出有影响力的作品。
机制不够完善,艺术分类需更新
一个文艺作品要成为作品,作家、艺术家们要经历构思、创作的艰苦劳动,而文艺作品要成为文艺精品,更要经过反反复复的提炼和精雕细刻。
过去,我们往往只着眼于一个作品的结果,而对于作品的创作过程重视不够,工作有时只停留在开会发文的层面,尚没有建立对作品“一对一”的帮扶机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品质量的上升空间。
我市现有11个文艺门类,但有资格参与“五个一工程”评奖的只有文学(文艺类图书)、戏剧、歌曲、广播剧;而电影(包括动画电影)、电视剧、电视动画片方面还是空白,使我市文艺作品的参评面大打折扣。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电视受众面越来越广,尤其是动画片,已经发展成为新兴的文化产业,我们是否可以设立一个电影电视动画协会?这样,既可以与省艺术门类对接,也可以促进我市电影电视动画文艺产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