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东堤路“海味”弥漫……

2012-07-16 11:32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文/戚伟明 图/戚伟雄
 
圆拱型窗台上“女儿墙”的雕饰。
 
 
市水产公司办公楼旧址。

    2 怀念,见到骑楼就像回到了家

    尽管一晃三十来年了,但东堤路弥漫的鱼腥海味,并没有在我的记忆中消散。反而,近年来,随着殖广州湾时期历史文化的不断挖掘,愈发激起我的兴趣。越来越多史料的显现,使我更觉得:东堤路的“海味”是与生俱来的,其弥漫于整个广州湾历史、乃至湛江市今后的历史,挥之不去。我这里说的“海味”,不仅是现实的鱼腥海味,还应该包括植根于东堤路上独特的海外西洋文化风味。

    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11月),清政府在法国的胁迫下,签订了《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从此,广州湾殖民时期正式开始。直至1945年8月18日,国民政府与法国政府在重庆签定《中法交收租借地条约》止,这四十六年间,法国的殖民统治,无疑给湛江人民留下了被奴役的屈辱史,这是不容置疑的,也是不能忘记的。然而,单就市政管理及其建筑艺术而论,东堤路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弥漫着“海味”十足的欧陆风情。而其中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则是很好的明证。

    尽管历经近百年的风雨侵蚀,时至今日,东堤路依然残存着不少“广州湾时期”的法式骑楼建筑。如逸仙路口东堤路首段至中段西面,连绵数十间法式骑楼建筑群:那些法式廊柱衬托的圆拱型窗台,窗台上华丽的“女儿墙”雕饰,以及雕饰上罕见的花纹,都无不显出当年独具情调的西洋风貌。日前,我寻访旧宿舍一位老水产,据其描述:即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了,当时随渔船出海,一去就两个多月。归来时,船至近码头海域,远远望见东堤路这一排圆拱型窗台的骑楼群,心里就自然而然地生出一种感觉:霞山,我们终于平安回来了。

    此情此景,我有些怅然若失:作为曾于此居住生活的一员,我居然只知这里现实的鱼腥味,而对其历史文化的海味,却一无所闻。及至后来,待重访当年常来买菜的老鱼街(即东堤路肉菜市场)时,才得知该建筑是广州湾时期法国人设计的。而今,八角顶上风格别致的结构与装饰,依稀可见;而来到海边,那条长三百多米的青石海堤,竟也是法国人于1912年建的栈桥码头。还隐约记得,当年我曾于此伫立,迎着海风,眺望着浪涛中沉浮的一叶扁舟,在心中默默地构思着一首关于人生、奋斗、抗争的小诗……这些充满海味的沧桑往事,无不令我百感交集。

    3 思索:历史疤痕与文身

    无疑,从1899年开始,一部广州湾殖民史,就是法国统治者留给湛江人民的一道伤口。然而,随着殖民统治的结束,当年遗留的所有建筑,就是一道道历史的疤痕,遍布于整座城市的各街区。而这些建筑,不但有历史价值,还有相当的艺术含量。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说,是这座城市的灵魂;而那一条条年代久远的老街,其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气息,该是这座城市灵魂的鲜活细胞。我们作为新一代湛江人,为什么不能从这一道道历史的疤痕中,吸取那些精华,变成这座城市新时代的纹身,加厚其历史文化的底蕴呢?

    幸好,近年来,市政府已部署包括东堤路在内的城市道路拓宽与历史街区的保护。据2010年1月11日发布的《湛江市霞山“欧陆风情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可知其规划目标:保护历史建筑与传统街道风貌,梳理空间结构,挖掘文化内涵,强化汉口路──东堤路──洪屋路片区的历史风貌与特色。其功能定位为:文化性、休闲性、游览性并存的特色地区,既反映湛江的原有传统和文化,又注重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风貌与特色,同时也体现21世纪湛江现代化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特点。

    哦,多么期待能早日漫步于这样一条街:一条没有鱼腥臭味的、但依然“海味”十足的、全新的欧陆风情老街──新东堤路。

12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龙争虎斗 八方武杰会港城
  • 湛江非遗“三绝”惊艳亮相赛场
  • 十五运会散打男子60公斤级1/8决赛   “湛将”王艺霖战胜对手,昂首晋级八强
  • 十五运会官方特许商品受欢迎
  • 霞山陈铁村华锋长者食堂五周年庆  “免费午餐”温暖村里长者
  • 湛江奥体中心举行十五运会武术散打赛事全要素、全流程演练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