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贵人”
发稿无路,工作无门,贫穷、沮丧、乡愁齐涌心头,他收拾行李,准备返乡。也许是命运之神不舍丢弃这位痴心人,他突然接到《大鹏湾》的安石榴编辑的电话,说准备采用他的一首诗歌,让他再修改下。当安老师获知他的困境后,答应帮他找份工作让他先填饱肚子。安编辑没有食言,几天后果然把他介绍进那家杂志社做校对员。为不负恩人所望,刘付云像一头老黄牛,从早到晚默默耕耘着,高速高效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任务。同时,为了挣到更多的钱去报读文学培训班,刘付云还主动要求出去拉广告,从中获得提成。三个月后,刘付云攒够了一定的钱,马上同时报读两家杂志社举办的写作培训班。经过几个月的系统学习、摸索和苦练,又经过博览和品味诸多诗坛泰斗的传世佳作,从中吸收和消化培育诗情的养料,刘付云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了很多。
“梅花香自苦寒来”,随着羽翼的成熟和丰满,终于,一篇篇智慧而优美的诗文在他的笔底下汹涌而出,堂皇地见诸市、省乃至国家级的报刊杂志,他终于可以在感慨万千的欣喜中品咂成功的况味了,而每一次小小的成功也带给他无限的鞭策。安老师一直不断给他打气和指导——每见他有作品发表,在肯定性鼓励的同时,还指出他的不足。就这样,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
此后,刘付云更加刻苦、勤奋地耕耘着。为谋求最大限度的发表成功率,他总是牢记安老师的话,一改以往粗制滥造的做法,而是学会了精雕细琢。一首诗作出来了,他不再急着投寄出去,而是五遍十遍甚至几十遍地改,力求达到发表的标准和水平;有时还拿给亲朋阅读,直到自己满意,亲朋也满意了,方才欣欣然地投寄出去。所以,他的发表成功率很快由当初的十分之一二跃为十分之六七,令文友和编辑都刮目相看。
为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有长足的进步,刘付云先后主动上门请教过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高洪波老师、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张同吾老师、《人民文学》编辑崔道怡老师、《诗刊》编辑部主任林莽老师、《青年文学》主编邱华栋老师等等。在前辈们的指导和鼓励下,刘付云的进步更加神速。
不辜负自己的人生使命
这些年来,刘付云以自己的本名及其“风过无痕”,“远海”,“宁子”等笔名发表诗文,频频见诸于《诗刊》、《星星》、《诗潮》、《涉世之初》、《佛山文艺》、《风流一代》、《光明日报》等颇有影响力的报刊,至今已发表近千(篇)首作品,还有数十篇作品获奖,并先后出版了三本诗文集。已有小成的刘付云先后被世界中文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广东省作家协会等机构组织吸收为会员,近日还当选为中国青年文艺学会广东省委员会副主席。
在自由撰稿人创作圈子里,曾经有人夸赞刘付云是第二个只有初中毕业的作家海岩,也有人直指他是第二个打工诗人谢湘南。对此,刘付云却认为自己还是那个在行进中不断摸索的普通作者,“我就是我,别人代表不了我,我也代表不了别人。毕竟,我现在还年轻,需要跋涉的路还有很长很长,我所能做的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莫辜负自己的人生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