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晓凤(左)与北大校长周其凤合影。(劳晓凤 供图)
本报7月10日第2版刊登了独家新闻——北大校长周其凤6月底专门发函,邀请湛江女农民工劳晓凤作为“圆梦计划·北大100”优秀学生代表,在今年7月底免费赴北京到北大学习交流,引起港城读者广泛关注。
昨日凌晨,劳晓凤已圆满结束近一周的“北大之行”返湛,记者第一时间对其进行了独家专访。
“圆梦计划”只是梦的开始
“我是在7月28日下午2点左右到首都的。”回忆自己第一次走进北大燕园的情景,劳晓凤激动的心情至今没有平复。而最让劳晓凤印象深刻的是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说的一句语重心长的话——“这次‘圆梦计划’,并不是梦的结束,而应该是梦的开始!”
学习活动从第二天即7月29日就开始了。“我们的日程安排得很满!”劳晓凤说,“前几天每天都要上课,校方给我们安排了北大顶尖的专家教授讲课。比如,江长仁教授讲的是《发扬北大光荣传统,肩负国家民族重任》,为我们介绍北京大学的历史传统、学风和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张辛教授讲的则是《孔子智慧与国学的基本精神》,从‘道’、‘礼’、‘仁’等中国哲学中的基本观念出发,讲述如何修身养德,建立个体生命秩序……还有经济学等课程,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认真做了笔记。”
北大校长周其凤亲自讲课
整个活动的最高潮,则是北大校长、中科院院士周其凤亲自为劳晓凤等学员上课。据说,周其凤当时在贵州出席一个会议,但为了给学员上课专门赶回北京。
“周校长上课那天我好兴奋!”劳晓凤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周其凤励志的话语——“北大是全国人民的北大。我也是从湘西农村来到这里的。同学们,今天把你们请到燕园来,这也体现了北大人的胸怀。”“你们现在上课的这个讲堂是1926年建的。即便在北大,也不是每个活动都能用这个讲堂,这是北大很神圣的地方。今天把你们请到这里,是对你们过去努力的充分肯定。”“北大自诞生之日起,在骨子里就有种使命感,要为国家振兴、民族富强而奋斗。这种使命感给学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功课好、工作好,还要对民族、对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进步有责任和担当。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北大人。”“作为北大人,你们的名字今后与北大分不开了。不管命运把你们安排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你们都能做好,成为栋梁之才。”
校长赠学员其为母亲写的歌
“这是我为母亲亲手写的一首歌,叫做《妈妈的油茶果》。”下课后,周其凤校长给劳晓凤等人赠送了他私人准备的礼物,由他作词、宋祖英演唱的《妈妈的油茶果》光碟。“还是他亲自派发到每个学员手上的呢,真是一位很亲切的长者啊!”劳晓凤还兴奋地说:“在偶然的机会下,我还单独跟周其凤校长合影了,真是幸运!”
劳晓凤也借着此次机会,利用课余时间,好好参观了向往已久的北大校园,如被北大学子们称为“一塌糊涂”的几个著名景点。在这里,“一塌糊涂”是谐音,“塔”指的是博雅塔,“湖”为未名湖,“图”则是图书馆。“燕园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大,还要美!”
总结此次“北大之行”,劳晓凤意犹未尽。“北大带给我的变化是潜移默化的。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了,人还是要坚持学习、不断积极进取,才会扩大自己的视野和胸襟,使自己更加快乐。以后有机会的话,我希望还能再到北大来‘圆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