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市文广新局演出管理站
“农村文化经纪人心中都有一本活地图”
吴川文广新局演出管理站站长杨露生介绍,吴川是“粤剧之乡”,粤剧南派艺术在吴川源远流长,加上吴川人特别重视做“年例”,做“年例”必演大戏,少则演几晚,多的演十天半月。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联络方式单调等原因,演出难、请戏难问题突出,村民请人演戏都要经过“戏牙”,他们实质就是农村文化经纪人从中收取中介费。直到现在,农村文化经纪人在吴川依然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群体,常年活跃在吴川城乡各地。
杨露生说,吴川的农村文化经纪人可谓是各色人等、参差不齐,他们一般在40岁以上,他们或之前从事过粤剧演出行当,或有亲属从事粤剧行当,知道粤剧内部的运作和行规,有相当的人脉资源。在吴川也有个别老师和个别村干部做农村文化经纪人,近些年还涌现了不少女性的农村文化经纪人,业务能力也比较强。
“农村文化经纪人等于是一种自由人,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我们只能给予正确引导,希望他们加强自律。”杨露生说,但早些年,也正由于某些农村文化经纪人的恶性竞争,闹出过不少笑话。如有一条村子做年例时,两个农村文化经纪人分别找到村书记和村主任,由于互不通气,邀请来了两个粤剧团,结果引起了争执。
农村文化经纪人的心中有一本活地图,哪村什么时候是“年例”期或“诞期”,紧接着的又是哪一村,他们都能十分准确地记住。甚至该村喜欢看喜剧还是悲剧,文戏还是武戏,他们也了如指掌。外地来的剧团,他们和农村文化经纪人的关系更加密切。
据介绍,农村文化经纪人给偏远农村群众看戏提供了方便,但从中收取中介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请戏群众的负担。吴川市文广新局意识到,单靠传统意义上行政管理是不够的,也迫切需要一个载体或者平台来引导、规范、预防。
在这样的背景下,吴川文广新局于1991年举办了第一届春班订戏会,请来各地几十个粤剧团的代表与请戏单位面对面洽谈,签订演出合同,十分成功,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春班”订戏会是以“洽谈订戏,交流演艺”为主题,后来“春班”订戏会越办越红火,街知巷闻,并且声名远播。订戏会成为吴川群众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会。
记者手记
正视农村文化经纪人
吴川大批的农村文化经纪人,在城乡文化市场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记者接触的吴川文化界人士认为,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经纪人,农村文化经纪人这个“中间人”的角色有其不了替代的一面。“一个称职的文化经纪人要懂演出,而且要对这个地区相当熟悉,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实际上是需要相当时间的积累的,包括人际关系;文化经纪人在联系演出的时候,一般会为一个剧团一次性联系多场演出,有的甚至是长达半个月的演出,农村交通不方便,这样做显然会降低成本,而这是建立在文化经纪人广泛的人际关系和对市场的充分了解基础上的,是任何技术力量所无法替代的。” 当地文化界人士如此认为。
针对出发点和实际情况之间产生的矛盾,有关人士表示,吴川农村文化经纪人作为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在一定程度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也养活了一班人。因此,文化部门也应在能力范围内加以考虑,逐步地完善和规范,如对现有农村文化经纪人进行业务培训,帮助他们取得演出经纪人资格,把民间文化经纪人纳入文化市场管理范围。该人士认为,这些举措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这项行业的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