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记者在一次书法艺术交流会上,一睹省著名书法家沈泽华玩转翰墨,其书法艺术,如寒梅傲雪,虬枝绽放,又似虎踞龙盘,气象万千。其大气汉舞,水袖悠扬的风格,令人如饮甘霖,两腋生风。
关于书法之源:懂书法先懂中国文化
已届七十高龄的沈泽华,温厚,儒雅,气定神闲。这位生于革命之家的东海岛岛民,年轻时从军,从教,从商,却始终满怀着对书法艺术的痴迷和热爱,寒暑临池不辍,刻苦钻研名碑名贴, 博采众长,风格自成一家。近几年来,他频频受邀赴香港、台湾、韩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地进行中国书法艺术交流,他的书法作品成为许多知名华人的收藏品,这些人有美国国际关系委员会主席陈香梅女、美国洛杉机市华人公所主席陈玉驹、中国徐悲鸿艺术纪念馆馆长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等。
然而,在说到书法艺术,沈泽华自有一番心得。他认为,懂书法,必须先懂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字的发展经历了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等过程,每一步演变,都是民族融合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可以说,汉字本身就是中国的文化元素,遗传着中华文化密码。
这种让外国人头痛的方块字,在书法家眼中,却是天然的最富有艺术观感的书法艺术。“在世界各国的文字中,英、法、拉丁文等都是线条组合,线条组成的文字局限了它的艺术空间,唯有中国的汉字属于方块字,由象形文字演化发展而来,由笔画变化丰富的点、撇、竖、横、提、勾等组成,不仅空间变化无穷,还有着特别的文化内涵,让人浮想联翩,意犹未尽。”沈泽华说。
随着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交流的方式改用键盘而非纸笔,有些人甚至“提笔忘字”,对此,沈泽华为这种“现代科技造成的文化荒漠”感到可惜,他认为,无论任何时间,中国人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文字。虽然他和笔墨纸砚打了几十年交道,但每当宣纸一铺,站在桌前,他仍心存敬畏,提笔凝神,言不出口,气不盈息,以一种赤子之心与中国文化来一次心晤,然后墨落纸上,意随笔动,行走如龙,一气呵成。
关于谋篇布局:要有章可遁
书法讲究悟性。爱好书法的沈泽华自幼喜欢在沙地里写字,后来年纪稍长才有条件买贴回来临贴。他把法贴放在家中随手可拿的地方,时常拿来把玩研究,了解古人如何用笔、下笔、行笔、收笔、避让,如何表现笔力等,直至后来将文辞、章法、结构、用笔路径烂熟于胸。当他研墨起笔,将胸中的法贴内容再现纸上时,再将自己写的与原帖比较、校正。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必有所获。
“夫书,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唯笔软则奇怪生。”当沈泽华看到汉代书法家蔡邕《书论》中的这句话,茅塞顿开,似乎自幼在沙地上练字,以及后来的读贴,就是为了悟得这个“势”。
“读帖是一种渐悟式的积累过程,练习是一种不断调整和克服缺点的过程,在读贴过程中领悟字法、笔法、墨法和章法的关系,使书法艺术日臻完美。”沈泽华说。
他擅写行草,更讲究笔势,运笔时“势法犹如登阵,变通在腕前,文武遗于笔下,受须有倚伏,开关供于阴阳”,他俨然是一个登阵指挥千军万百的将军,而千变万化,气势如虹,全在他手腕的翻云覆雨之间。
一幅书法作品,预则立,不预则废。写字前,先调好墨, 养好笔,墨汁要适当加些水(最好加酒),以免行笔时因墨太浓而阻滞,造成满纸枯笔;水不能加多,否则易造成字迹淸淡满纸水印。
其次是谋篇布局。写多少字、每行写几个、哪个字该大,那个字该小,哪笔应粗,哪笔该细,字与字之间如何搭配……落笔前已然成竹在胸。“在书法中,章法是战略,起统帅作用,在写书法作品时,运笔、用墨和结字都要服从章法,并在章法的管束之下臻于极致,方能产生佳作。”沈泽华说。
一幅作品有了章法,从大处看能知黑守白,疏密得体,揖让有致,顾盼生姿,从小处看有顾盼、避就、粗细、枯湿、浓淡、牵连、方圆、开合、转接,获如音符跃然于纸,呈现出书法艺术的节凑和韵律之美。
“有些人写书法随意下笔,纸不够就接驳一块,或写完了剩很多空白纸又割去-块,缺乏章法,缺少整体布局,书法艺术的审美性也大打折扣。”
此外,他还强调书法有神、气、骨、肉、血,故写字时要讲究心情,平心静气,精神饱满时方书,落笔有神;如精气神不足,应该停笔好好静养, 灵感来了再写。
关于艺术创新:基本功夫不能丢
当前的书法界存在二种大弊病:一是市场运作.只要有钱有关系就能成为“书法家”;不管书法水平如何,都能在书法比赛中获大奖。对这种扰乱书法艺术的行为,许多有责任感的书法家表示担忧。另一种常见的弊病是丢掉中国书法的基本精髓,一味宣扬艺术创新。在一些书法展览中,常能见到一些歪歪扭扭、奇形怪状的字,这些令人观如天书的所谓书法,却标榜为“中国书法的创新派”。
对此,沈泽华义正言辞地抛出了捍卫中国书法艺术的观点:书法艺术必须正本清源。
“中国书法艺木的基础是书法中的点撇竖横提勾,这些基本功不能丢。书法是一门硬功夫,不能靠投机取巧,字要写得好,必须苦练基本功。”沈泽华说,现在有些人基本功不好, 为了搏出名就走歪门邪道,到各地题字时乱写乱画让人看不懂的图案,“比如写一个龙字, 左弯右弯画出一个龙来,既不是画也不像字,这种‘名家杰作’不能称作中国书法。” 在中华历代的历史长河中, 每个朝代都会出现各种歪歪扭扭和奇形怪状的书法作品,但能流传至今的佳作,都是非常传统的、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经典,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方面是书法届的急功近利,另一方面却是练习者的闭目塞听,沾沾自喜。“有些人练习书法,听不得别人的意见,以为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别人不认同,那是因为不懂得欣赏。”沈泽华说,为此,他的善意提醒碰了一鼻子灰。有一回,他见某兄用行书写千字文,字字规纪,便善意提醒:“字与字之间最好气脉相通,方能有一气呵成之感。”对方却不以为然,认为写楷书哪能气脉相通?又有一回,一位练习者用小笔写大字,由于笔小,沾不了多少墨,运笔不畅便使劲推笔,笔毛被推得象扫帚-样散开, 宣纸也被推破了,还落得满纸枯笔,写出来的字既没有笔划, 也没有笔锋。他见状说:“最好用大笔写小字,不能用小笔写大字。”对方马上反驳说某某书法家就是用小笔写出大字,效果非常好,云云。
沈泽华说,宏扬和传承中国书法艺术,除了古人练习书法谦虚刻苦的精神,还要回归书法的根本:笔划、结构和章法。
“作为-个书法受好者, 首先要掌握书法的基本功,其次是字体的结构,把握好汉字这种世界上最完美的点画组合;最后是章法,书法是一门观赏性艺术,有好的内容还要有好的形式,否则整体美感会大大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