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新闻网讯:一支民营雷剧团带着《黄飞虎》闯上全国舞台,闯出了名堂,这个夏天,雷剧注定是文化届热议的话题,当越来越多的湛江人重新审视雷剧这种地方剧种的的潜力与魅力时,雷剧专家们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想法,要为雷剧振兴献上金玉良言。
题材无禁区:不在演什么,而在怎样演
有一种观点认为:“方言是雷剧传播障碍”。持这种观点的认为雷剧是地方剧种,用雷语唱戏,外地人听不懂,因此走不出湛江。对此,湛江师范学院宋立民教授认为,盖凡一种戏剧,其中各种艺术成分的综合,犹如散颗珍珠,方言如线,必赖以贯串之,方能自成形式而为乡土戏剧,而雷方言恰是雷剧的魅力所在。
2011年,湛江师院音乐系刘福瑞副教授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雷州半岛音乐舞蹈文化发展性保护的研究》,宋立民教授参与其中,对于雷剧的“发展性保护”有过深入的思考。他认为在雷剧的发展中有几点应该注意:
一是立足于民俗的基点。如同古建筑的保护要“整旧如旧”,对于雷剧同样不能一句“去其糟粕”而把其间庆贺“村庄神诞”的习俗、酬神的仪式、民间说唱的形态撂在一边。
二是题材无禁区。可以借古人的载体吹嘘进新鲜的生命,元杂剧专家李春祥说过:“不教我讲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我真的不知道元杂剧讲什么。”其实,戏剧不在写什么,而在怎样写。黄飞虎是《封神榜》里的人物,很多戏曲里都有,但经过改编之后搬上雷剧舞台仍能大获成功,便是力证。
三是在“接地气”的同时“手眼通天”。现在是信息社会,如果不是中戏的“内线”,我们甚至不知道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的有关事项,不知道剧本的“灵魂”至关重要而满足于“应景”的“爆肚戏”。所以,要有走出去的实力,同样不能缺少了信息与机遇。
四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主管部门对于雷剧的重视程度、投资方的文化眼界、本地大专院校文化艺术专家的及时融入、服务基层而自谋生路的市场转轨的有机运作,决定了雷剧中兴的深度、广度与速度。
一句话:任重道远,但前途无量。雷剧是本地需要擦亮而且必须擦亮的品牌与名片,众望所归,时不我待,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