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雷剧:以精品剧目开道
市文联主席,市戏剧家协会主席邵锋认为,振兴雷剧必须抓精品剧目,进一步打响雷剧品牌。
他说,剧目创作是剧团的重中之重。虽然雷剧过去创作演出了现代戏《抓阄村长》,新编古装戏《雨仔落涣涣》等优秀剧目,对剧种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总的来说,优秀创作剧目还是比较少。剧团演出的剧目多是移植改编其它剧种的剧目,剧本荒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近年来,由于编剧人才匮乏、经费短缺等问题,新创作剧目很少,雷剧精品更是凤毛麟角。
诚然,戏剧的创作,剧种的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往往一个戏要经过多年的打磨,艺术上的突破要经过多年的孕育和积累。这次半岛雷剧团的《黄飞虎》参加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优秀剧目奖给了我们启示:只要雷剧工作者不懈努力,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机会还是有的,希望还是有的。
三问雷剧:出路何在?品牌何在?平台何在?
《湛江文学》主编梁永利认为,在全国戏剧市场疲软的情况下,雷州半岛近20000场次的雷剧演出是令人鼓舞的。但堂皇之下,本土业界人士不敢沾沾自喜,因为居全省四大剧种之一的雷剧,家底的确薄弱,一百来家职业剧团,半数都是一二十人凑成的班子,只演不创,演出路数是“拿来主义”,廉价、低俗不可避免,突围迫在眉睫!
对于雷剧当前的发展状况,他提出三问:出路何在?品牌何在?平台何在?
梁永利认为,要解决出路的问题,必须先从本质上认清雷剧的性质,它是一种神诞戏,它的演出市场离不开当地民间信仰习俗。农村过年例都有酬神唱戏的习惯,作为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的精神寄托。但这种神诞戏随着社会的进步,宗教迷信的色彩越来越淡化,慢慢从“娱神”变成“娱人”为主的演出。酬神演戏只是农村数千年延续下来的一种习俗,农民看戏娱乐的权利,不能简单地看作迷信活动给予剥夺。
说到雷剧品牌,梁永利说, 剧作家吴茂信先生八十年代创作的新编历史雷剧《陈瑸放犯》,获广东省1980—1981年优秀剧本奖,并在广东省电视台播放,引起一阵雷剧热潮,但此后的原创大型雷剧十分稀缺,从吴保盛的《借官平冤》到卢凌日《抓阄村长》、《唐太宗与小魏征》,再到2009年林艺创作的新编历史剧《千古一相》,荣获省戏剧创作大戏二等奖以上的精品,屈指可数。“雷剧的品牌之路,当务之急是力抓原创大型剧本,该是培养年轻剧作者的时候了。”梁永利说。
说到平台,梁永利说:虽然雷剧的现状令人堪忧,但是近年来,雷剧依然出现着自己的亮点。雷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开设雷剧专业班,培养雷剧人才;雷州市还举办了多届大型雷剧节;雷剧演出市场出现多家经纪公司,民营职业剧团纷纷从演艺质量上求发展,这些现象,为雷剧突围打下了基础。但是,雷剧的繁荣与发展需要长效机制和搭建稳定的平台。不能让十年才获得一次的奖项当作雷剧的老本,落实政府多年前制定的“建设文化强市实施意见”才是动了真格。对比省内其它剧种,拟建雷剧院或雷剧培训基地等标志性设施项目,这是不容非议的首要平台。多谈无益,实干兴剧,哪怕每年完成一项雷剧艺术工程,都是打造雷州文化品牌的大事。当然,弘扬雷剧文化艺术,是由政府、雷剧行会、剧团共同担当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等闲视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