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海军南海舰队作家郭富文的新作《天涯哨兵》问世。这部历时两年、精雕细琢的长篇报告文学,配以数百张精选图片,对西沙群岛的历史文化和守岛军人的精神风貌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刻画,再次为蓝色军营吹起一股清新的“海风”。

1 那水兵,那红树林
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认识红树林,成就了他的小说《天净沙》,小说原名叫作《红树林》,准备出版时发现莫言刚出了一本叫《红树林》的小说,便更名叫《天净沙》。
“红树林是生长在海岸边具有极高环保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特殊自然资源,被誉为与人类共荣共存的‘海上绿色长城’。对此,我心仪已久。”
1995年3月,我乘船到湛江特呈岛去寻访红树林。特呈岛与高楼大厦、吊塔林立、巨轮穿梭、机器轰鸣的湛江港隔海相望,这里则处处呈现出恬静之美。蓝天白云,绿阴如盖,阡陌纵横,炊烟袅袅,古朴的风情,善良的渔民。我骑车穿越小岛来到尽头,那里便是一望无垠的红树林。
“红树林之美,使我情不自禁联想到那些守卫在万里海疆的水兵们,他们常年累月驻守在高山海岛,默默地奉献着青春年华,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寂寞,他们的生存环境、生活条件是个什么样子呢?他们的内心世界又是如何呢?他们创造出了如同红树林一样美的风景,我们又该怎样地理解和表现他们呢?”
2 守岛十八年的营长
我是在认识西沙之后,才真正认识西沙人的。小说中的主人公秦淮河就是以秦佃军为原型的。
他是我首次上西沙认识的第一个人,是一名守备营营长,在西沙的小岛上已经守了十八年,从战士一口气干到营长,要说他认识岛上的一草一木绝对不过分。
我注意观察他,每天从清晨五点起床到晚上九点半熄灯,他如同钟表一样机械地运动着,表情不免有些麻木。和他交上朋友后,他把一肚子的酸甜苦辣都倒出来:在西沙呆久了,下岛后连路都不会走,看到大街上林立的高楼、川流不息的汽车和闪烁不定的霓虹灯,心里就发怵,不知道该怎么应付,这时候,就更加留恋西沙的纯净。
3 弹丸之地 云飞涛裂
第二次上西沙是在三个月之后,这一次抱定去写作的。我住在石岛,这个只有0.06平方公里的小岛遍地是珊瑚石和鸟糞化石,当时绿色植被的覆盖率是西沙各岛最低的。
我在岛上找到一座废弃多年的平房,门窗早已被台风吹掉,只是房屋的框架尚好,在房子不远处有一池清水,是雨季从房顶流下来的。在西沙能单独享用一池清水,已是再奢侈不过的了。当然,写作还要有个最基本的条件。我找人钉上门窗,搬来床铺、桌子,接通了电,并找到了附近的观通站就餐。
石岛四面环海,三面涛声,最大的特点就是风大浪高。我在那里住了三个多月,经历了三次台风,每次台风袭来之时,天昏地暗,云飞涛裂,狂风裹着暴雨和沙石如乱箭齐射,大有把小岛摧垮之势,使人难以想象这片弹丸之地自它形成之后的千万年间经历了多少苦难。一次,台风把门吹掉了,整座房了都有一种摇摇欲坠之感,我只好用桌子把门顶住,人坐在桌子上压着,这时还能迸出一些灵感的火花来。
石岛终归是个写作的好去处,我住的那个地方没有广播,没有电视,没有报纸,也没有电话,基本上与世隔绝,这就减少了不少干扰。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光着身子到外面的水池边打桶水劈头一淋,顿时一身轻松,偶尔写出一段得意之作,竟也高兴得在屋里转三圈。写累了就坐在门口的石头上抽支烟,看看海,倒也逍遥自在。每天早晚就围着岛子转一圈,既散了步说不定还能捡来一些“泊来品”考证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