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练武又习文(资料图)

练铁尺
矢志编写徐闻武林“史记”
一般来说,修史写书应是专家、学者或是一些饱学之士的事,一个武林中人编写史书确实少见,但这一奇迹就发生在温柳池身上。“老三届”的他,曾经对文学也有所感悟与追求,但多年笔墨未动的他,毅然提笔编写徐闻武林“史记”——《徐闻武林志》,且一干就坚持了八年。如今,翻开那本厚厚的《徐闻武林志》,洋洋洒洒40多万字,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对徐闻武术历史资料收集与记载之详尽,涉及徐闻历史之长远,足见作者工作量之大、编纂之艰辛。虽说他是主编,其实这本书都是由他一个人执笔写就的。
为了编写这本书,很多时候他都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占时间编写,工作与写作两头都要忙,写写停停,停停写写。很多时候得忙里偷闲下乡采访调查,收集原始材料。从亲戚那里借来一辆破旧小车奔跑于徐闻各个乡村,尽管经济拮据、加油困难,他仍涉足全县近100条村庄,包括县城境坊各武术堂馆;召开各种座谈会80余次;探访老武师、武林好手、武术爱好者300多人;甚至奔赴湛江、广州查阅有关资料。历尽千辛万苦,于2004年秋,总算熬出30多万字的初稿。后来又翻阅数遍,继续修改再修改,又请一些武术行家、武术爱好者、学者、专家过目后再修改与补充,几经周折,才于2008年出版。
提起这本《徐闻武林志》,温柳池说,对于武术,野史记载比较多,正史里全面记载还是比较少,历史学家往往有所忽略。写一本全面系统地记载武术的史书,让人民谙熟武林的历史、以展望武术的未来,很有必要。《徐闻武林志》的出版,不仅填补了该县史志在武术记载方面的空白,也是对徐闻武林的一大贡献。据了解,目前在湛江地区,甚至广东省,乃至全国,一个县份能编写出如此厚重的《武林志》,为数不多。
曾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副主任、现任全国小学德育研究会副会长的徐德卿教授认为,《徐闻武林志》的撰写和出版,不仅填补了徐闻史志在这方面的空白,也是对徐闻武林的一大贡献。
温柳池还是诗词爱好者,任徐闻诗社理事。他填写了100多首词,很多被湛江、徐闻诗刊发表。他填写的词包含武术、舞狮、舞龙的内容不少。
积极推动中外武术交流
在徐闻这个边远的小城,能邀请近20个国家的武林朋友前来参加武术交流,创造了徐闻有史以来中外文化交流的先例,这是他人生的一大壮举。温柳池主席与黄德辉博士相识于2005年广东国际旅游节。出于双方对武术的共同爱好与追求,他们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当时黄德辉博士已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开设了武馆传授蔡李佛拳。以爱干新奇事的性格,也为了扩大武术在徐闻的影响,向世界推介徐闻、宣传徐闻,温柳池主席盛情地邀请黄德辉博士到徐闻活动。于是便促成了2006年第一届、2013年第二届中外武术交流会得以在徐闻举行。
提到组织今年这次中外武术交流,温柳池说,这次活动全由县武协主办,当时压力很大,操办过程中有些人劝他干脆放弃了。他说,不行,那些外国朋友在半年前已经定了旅程,不能半途而废,失信于人,这是国际信誉的问题。从去年起,温柳池每天都思考着如何把这件事办好。他召开了大大小小的协调会议六次,详细研究资金筹集,会场选址、安全保卫、交通安监、突发预案等问题。安保是重中之重。为此,他组织武协70多人专门负责。每到一处,还要求当地派出100多人协助维持秩序。同时有公安局国保大队、治安大队、各派出所、边防所几十警员鼎力支援。为了安全问题,他甚至不敢作事前的宣传,怕观众过多不好管理,直到活动前一天才允许贴一些海报告示。
虽然如此,在徐闻的4个乡镇,仍有超过7万人前来观看。邻近和安镇的雷州市不少乡村群众也踊跃前来大饱眼福。很多事后才得知消息的群众觉得很遗憾:“真是的,怎么不在县城表演呀!”“能在县城表演一场该多好呀!”由于经费等原因,这次活动最终没能在徐闻县城举行。
温柳池说,武术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瑰丽国宝,自从李小龙在世界上推广中国功夫之后,很多外国朋友都喜欢中国武术。蔡李佛拳属于广东南拳流派里的第六种,是目前我国武术界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拳派在世界上流行最广,全世界大约60多个国家都有传授这种拳派的武馆,弟子达到200多万。
据了解,今年这次中外武术交流活动中,有一对夫妻,老公是意大利的、老婆是菲律宾的,他们都是黄德辉博士的徒弟,仅在意大利就开设了30个武馆传授蔡李佛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