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文化耐品读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风骨,欲了解一座城,必先了解它的历史。对湛江而言,“广州湾”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
1897年,法国军舰“白瓦特号”为躲避风浪,闯入了当时的湛江港,法国军队打起了这一深水良港的主意。1899年,湛江市区被法国“租借”,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广州湾才恢复原来的名字“湛江”。
解放之后, “广州湾”法租界已成历史,唯留下一批充满欧洲风情的建筑物。位于霞山区海滨路的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就是其中之一,它建于1903年,为钢筋水泥结构。这座建筑由法国人设计、湛江工匠承担施工,是湛江近现代史的见证。
7月19日,当文艺家们走进广州湾公使署旧址,透过图片与文献了解那段历史,心潮起伏。广东省文学院专业作家、鲁迅文艺奖获得者姚中才一边看,一边在本子上记录,深有感触地说:“国家必须富强,落后就要挨打!”
“湛江的这段历史带给我很大的创作灵感。我希望能以这段历史为背景,创作小说,或者写成剧本。希望今天的孩子们也能知道祖辈的故事。”姚中才说。
如果说参观法国公使署旧址是对历史的追思,那么,在东海岛的28公里长滩,文艺家们领略的则是极具湛江特色的民俗风情——湛江人龙舞。
7月20日下午,当文艺家们来到龙海天时,正是涨潮的时候,浪借风势汹涌而来。忽然,锣鼓震天,号角齐鸣,40多位队员赤膊上阵,组合成龙,在龙头的带动下奔腾起舞,沙飞水溅,有如翻江倒海。人龙舞演绎了岛民征服海洋、战胜海洋的勇气和决心,具有深刻的海洋文化内涵。
东海人龙舞起源于四百多年前,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东方一绝”美称。它的“绝”在于全由真人连在一起组合成一条“巨龙”,人数可从数十人增加到数百人,人越多,造型越好看。今年6月,东海人龙舞在全国舞龙展演中获得金奖,并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人龙舞表演倾倒众人,大家纷纷拍照。“湛江人真幸福,想看天,蓝天白云多美;想看海,有这么好的沙滩,还有人龙看。湛江诗人也幸福,闲着没事,可以天天坐在海边怀想,写诗。”面对记者,作家黄金明憨憨地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