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翼(左)、梁爱棠两位长者畅谈他们眼中的“风情街”。

侄子从加拿大回来,梁爱棠带他到广州湾公使署旧址了解湛江历史。
霞山“法国风情街”动工了!听闻此消息,7月底,不少历史文化情结深厚的老街坊和“湛江通”纷纷自发到现场来“寻古”,并热心为霞山“法国风情街”建设支招。
【记忆】 “法国老街是鸳鸯街”
海滨大道南,雨后,一位耄耋老人看着正在隆隆作响的作业机器出神,仿佛陷入遥远的回忆之中。
原来,这位慈眉善目的湛江老人名叫陈翼,今年已经86岁了。他当年在湛江的培才中学读书,毕业后到霞山海滨浴场工作,直至1991年退休。他长期工作的地点,就在这“法国老街”的对面。陈翼对这条街道有着特别的情怀,这天,特地过来看看风情街的建设情况。
陈翼指着眼前的旧建筑说,那是百年前,法国殖民者设立的“广州湾西营埠邮政、电报、电话局”,“那时候,人们都到这里寄信和打电报。我以前也时常到这里,给亲友寄信。如果要发电报的话,就要他把你的内容写在一张表格上,再交给工作人员。不过,我自己没发过电报,那时发一封电报也不便宜啊,具体多少钱就记不清楚了,呵呵!”
在老人的记忆中,“法国老街”一带虽然没有现在这么现代化,大马路也少见,有的多是法国人铺修的青石路,但是街巷却是非常热闹。来往的有法国人、湛江本地人,还有当时到广州湾避难的外地人,甚至有些是文化界的名流和电影明星。
“因为这里很热闹,所以我那时虽然在赤坎读初中,但在周末也会和小伙伴们骑自行车到这边玩。走街串巷的,到处走走看看。”不过,他们会对法国警察署敬而远之。陈翼说:“警察署里面,有警察也有官兵,官兵还分等级,高级军官都是法国人,中级军官是越南人,下级的才是中国人。我们都不敢靠近那里,生怕招惹到他们。”
“以前的‘法国老街’,不仅法式建筑多,中国古式建筑也不少。街道上还种了不少椰树,显得非常优雅和幽静。因为环境好,吸引了不少小青年,很多一对一对的情侣都到这边来‘拍拖’。所以这一带,又被戏称为‘鸳鸯街’。现在没有多少人记得这个叫法了。”
对于重新打造法国风情街,陈翼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这里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对于后人,也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陈翼认为,建法国风情街,不可完全复制,要有选择地保留;在借鉴法式建筑模式的同时,也要注意中西文化的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