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波在渔港采风。
与版画打了27年的交道,版画人陈波并没有困在传统的版画模式里面,他用自己创新的思维打开了另一扇门。
海缘: 渔夫?教师匠
第一次见陈波:他高挑的个子,黝黑的脸庞,丝毫看不出是位画家。他见记者吃惊,便乐呵呵一笑,说:“不认识我的人一定以为我是一个渔夫,但我却是一个大学的教师匠。”
六十年代随家人到湛江船厂工作而居住在船厂,在这里度过的童年,陈波说给他日后的版画创作影响巨大。“因为我懂得了普通人的生活,懂得了尊重生命,并与大海结缘。”
与父母住在船厂附近的一个靠海的小山坡上,幼小的陈波常常对着大海一个人独自发呆、玩耍。有时台风来了,他看到了一些吹来的破渔船,船被海水打碎,尸体被海水冲上岸边。“这是我小时候接触的大海,让我懂得对大海的敬畏。”
在船厂,这些做船的人就像陈波的家里人一样,让他更能体会其他普通人的生活。有一次,船厂有人送陈波一个巴掌大的乌龟,回到家后,母亲担心他养不活,白白浪费了乌龟的生命,就跟他说“拿去放生吧。”母亲这一举动,第一次让陈波懂得了尊重生命。
童年开始,陈波便喜欢对着大海画画,直到他真正创作第一幅画的时候,他至今还记得那是一幅海边写生的作品,叫《潮湿的沙滩》,是一幅表现人与海的作品。“画海的版画作品几乎占据了我的作品60%。”陈波说,童年的经历让他的版画有了更强的现实感。
关注: 现实普通人命运
为了让自己的版画更具有文化内涵,而非是技巧上的取胜。陈波有意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时刻留意并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更加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在一次湛江艺术家的年会里,当时有两个现场嘉宾一胖一瘦登台表演,他们手里拿着歌词纸,打着节奏,拉着手风琴在歌唱。这种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己个性的流露的场景吸引了陈波。“当时脑子便有意识,拿相机咔嚓一声,拍下这个场景。”陈波说,这是普通老百姓唱出自己心中的歌。
而一年后,这个场景被陈波用版画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这便是他2009年获得广东省银奖的作品——《歌手》,最终这幅作品也入选了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有一次,在硇洲岛采风,一位胖少妇背着孩子,来到海边迎接出海归来的丈夫。当她从丈夫手里接过出海打回的鱼,两人一同开心地往家里走时。见到这温馨的一幕,陈波说自己非常感触,这些现实普通人的生活让他有了思考。
在后来一幅创作北部湾大海的作品中,这个胖少妇的形象便成了陈波作品中的人物。“我觉得北部湾大海应该是与普通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陈波说,关注普通人的命运,让他的作品更有张力。
愿望: 湛江版画要改革创新
与版画打了27年的交道,陈波并没有困在传统的版画模式里面,他用自己创新的思维打开了另一扇门。
为了区别于传统版画,画出更细更长的线条,陈波在版画工具上做了改善,他甚至自己动手到处搜罗金属材料,亲自做了五六把刀具,对刀具刻出怎样的线条做了改良。他说,用传统的刀具无法刻出自己想要的线条。
他这种创新的尝试取得了成功,在今年深圳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中,他的一幅《线的意义》作品入选展出。“这是单纯用线构成的版画,是我第一次的尝试:避开具像的自然形态的写实因素,强化黑白版画语言的纯粹性,对版画的抽象形式进行研究”。
刀具的改良让陈波感动兴奋,但是能否打破传统版画选材习惯的框框?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为了表达更流畅的线条,他决定用塑料板来刻。“当时到处找人问,哪里有适合搞版画的材料,多忙我都会亲自去仓库看。”陈波说,一天他的学生告诉他一家塑料厂有一种塑料版材可以作一些尝试,“当时兴奋得要命,后来我的作品《歌手》就是用这种塑料刻的,非常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