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光海作品:《渔姑》 (吹塑纸水印版画)
陈光海创作的吹塑纸水印版画《渔姑》被选入多种大中师美术课本当教材。
名人面对面>>>
看光海的大海作品
观赏陈光海的大海作品,如《老海的歌》、《渔家月》、《渔家春秋》等,他画的船总给人有一种厚重和沧桑的感觉,从船墙船绳船杆渔网里,似乎闻出有一股浓浓的鱼腥香味从画里散发出来。而他所画的水,更为独特,简单的线条,把海水的平静、激动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
“画海就要画出海的腥味。大海的乡情深重,给我的不只是记忆,留恋,而是一种在艺术上的必不可少的想象,一种奇特的不断地提供创造力的能源。”陈光海对大海有着自己的感悟,这些都熔入到他的创作中去。
我曾经守着陈光海画海,只见他蕉着浓浓的墨汁,几笔簌簌就画出两只船依偎在一起,如一对恋人,沐浴着月光,听着海的呓语,涟涟的海水,悠悠的情思此刻似在梦里。
“海的起伏潮汐,教会了我笔法的舞动,一浪又浪的顿挫的节律,欢跃而又平缓的海岸线,每每回的生活体验,都依然觉得极温馨快乐,它是内心深处最为珍贵的秘密。大海已经成了我心中最美最圣洁的天堂,把大海描绘好,把大海的美真正展示给世人,是我一生的神圣使命。”陈光海动情地说道。
乡民眼中的“神童”
小时候,陈光海的父亲虽然在镇供销社里工作,但因为兄弟多,生活困难,他只得从小跟爷爷生活在乡下。爷爷是半个教书匠、文化人,受爷爷的影响,陈光海六七岁开始练毛笔字。而陈光海的叔叔会画画,在叔叔的指导下,他开始学习画一些素描,水彩等。但陈光海小时更喜欢看雷剧,每逢村里演戏,他就提早去看演员化妆,觉得很美,很神奇,回到家凭记忆画出各种戏台上的人物、脸谱。
十四、五岁时,陈光海开始为乡民画碳像,为雷剧班画布景。当时,少年的陈光海在东海岛的东山镇、民安镇一带小有名气,大家都称他为“神童”。
高中毕业后,陈光海暂别画笔,当起了一名泥水工。在太阳底下从早干到晚,体验了劳动的艰苦。
上世纪七十年代,郊区、地市、省的文化馆、艺术馆,常从基层抽一批人去办业余美术班。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小有名气的陈光海非常幸运,每次都被抽中。
在学习班里,陈光海非常勤奋,用床板当画桌,有时日夜不停地画。终于,在众多的同学当中,陈光海脱颖而出。他的作品经常被选送各级参展,其中他的工笔国画《师傅你早》获得在省里展出的机会,并发表在《南方日报》,他成为市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南方日报》发表美术作品的第一人,由此,他被调入郊区文化部门工作,走上了专业的美术创作道路。
独创“吹塑纸水印版画”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湛江版画逢勃发展。在阿涛、冯兆平等的影响下,陈光海走进版画创作。
版画在传统文化里都是用木板雕刻,一幅版画的完成,就要雕刻至少三个木板才能印刷出来,因此完成一幅版画很困难又艰苦又费时。版画如何做到材料方便,做工简易,而效果又显著有独创、有风格?陈光海苦思冥想。经过不断试验,陈光海发现了吹塑纸,吹塑板经加工后的纹理自然天成、独特、变化莫测,陈光海如获至宝,如痴如醉,继而他又发明了用电烙铁代替木刻刀,用电烙铁烙出的线条,非常自然又有印痕美,最主要的是它古朴、有远古的砖刻、石刻特点,粗犷,深刻,金石味很浓。自吹塑纸水印版画问世以来,惊动了版画界。
陈光海说:“艺术是一种创造,我不想重复别人,要走自己的路。搞山水画也好,版画也好,力图有创造有创新,走一条自己独特的路,搞出自己的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