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偶哭,庞伯泣,入戏情深。图/记者张锋锋
名人面对面
龙庞轩中等个子,瘦弱的身躯,单薄得让人心怜。他脸庞清瘦,鼻梁细而高,目光深邃透出坚毅。他拉着我的手,把我们引进他家小小的庭院。原以为他家有好多的木偶公仔,没想到他的家除了几张床及一张旧式木沙发,一件木偶道具都没有。这怎么可能是木偶戏艺人呢?
当年,因为年少气盛,龙庞轩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机会。他曾经当过大老板,生意失败后,他为了供三个子女读书,周围的兄弟都盖起楼房,龙庞轩依然住瓦房。龙庞轩说:“都已经做错了,还有什么办法?”看得出,他对年轻时的鲁莽极为悔恨与内疚,否则,老人不会老半天不出声。
也许正应了古人一句话:一切皆命。否则,木偶戏这一行当,如果缺了龙庞轩,真的会少了精彩。
没有师傅 却仿佛行家里手
只要有木偶戏演出,不论多远,他都赶到,老艺人每本戏的唱词、腔调,他都能背下来。
原来木偶戏自古就没有剧本,它也像雷州的姑娘歌“歌母”一样,是靠师傅口口相传。
可是,龙庞轩没有师傅。他自小就喜欢看木偶戏,只要有木偶戏演出,不论多远,他都赶到。正因他的喜爱,老艺人每本戏的唱词、腔调,他都能背下来。艺人怎样舞动木偶公仔,他都熟记于心。尽管如此,他从来没有动过戏班的公仔,因为木偶戏一结束,他们都收箱走人。小时候的龙庞轩,总是对着木偶公仔对着戏箱,久久地发呆……
龙庞轩成为木偶戏艺人很偶然。有一年,他村里有人见木偶戏生意好,也买回木偶公仔,准备搞一个戏班。可是,弄了几个星期,也做不好。那时龙庞轩的父亲风瘫,他在家里负责照顾父亲。村里的兄弟让他帮帮忙,没想到不论从唱到舞弄木偶公仔,龙庞轩都得心应手。
他演的第一出戏是《赵五娘卖发》,故事扑朔迷离,一波多折。龙庞轩说,他做这本戏时,台下的女人都哭肿了眼睛。这出戏其实也是他最喜欢的戏,他演这本戏时,加了很多内容。有好多唱词都是他自己创的。他觉得老艺人的唱词缺少煽情,只会把故事情节演绎出来。
历史在口口相传中失真
他自己动笔,一个字一个字,一场戏一场戏把剧本写出来,竟然写了六本。
唱古戏,不论是哪一个剧种,都离不开历史。中国的历史之所以能够传到田间地头,戏剧功不可没。木偶戏也不例外,它也是在唱中国历史。
乡村流传的中国历史,跟史书里记载的历史肯定有出入。就像木偶戏的艺人,他们有相当部分人也许不识字,或者识字不多,让他们把他们常唱的剧本写出来,不容易。在几百年前,徒弟跟师傅学习,一般都要四五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出师,他把师傅的一招一式及腔调唱词,学得滴水不漏。有的徒弟,或因为不用心或记性不好,往往有遗漏。上辈人遗漏一成,到下辈人遗漏一成,年复一年,几十年前或百几十年前的故事,差之千里。
龙庞轩说,直到现在,好多艺人唱的历史,乱七八糟,人名地名或者是忘了,为了掩盖真相,常常张冠李戴,甚至把朝代都弄错,颠倒历史。朝代一错,接着的剧情及人物性格肯定也跟着错,北京与广州一南一北,地域一错,风俗各异,这叫牛头不对马嘴。
为了避免木偶戏失传,有人组织撰写了《吴川木偶戏》。龙庞轩自己动笔,一个字一个字,一场戏一场戏把剧本写出来,竟然写了六本,有关部门还想让他写下去,龙庞轩说,因为年事已高,的确有点吃力,才作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