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日上午,由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与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共同主办的“粤西方言与文化”论坛在湛江师范学院开幕。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张振兴教授、张惠英教授,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甘于恩主任、陈晓锦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邵慧君教授等14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和分享粤西方言与文化研究成果。
这次论坛内容涵盖粤西各种方言、文化、民俗、口传文学、实地调查等诸多方面,意在促进粤西方言和地方文化建设。专家学者们先后作了题为“方言与文化”、““方言口传文学的几种表现形式”、“方言(诗词)吟诵的趋向”、“粤西濒危方言调查研究”、“雷州半岛客家话调查研究”、“粤西海话漫谈”、“粤西离岛方言研究刍议”等主题发言。
据了解,雷州半岛主要有三种汉语方言分布:粤语、闽语、客家话。粤语在本地被称为“白话”,闽语在本地被称为“黎话”或“雷州话”,客家话在本地被称为“哎话”。此外,还有白话海僚话、白话地僚音(香山白话)、麻话等。从人口数量看,操雷州话(黎话)的人口最多,其次是操粤语者,第三是操客家话者。操其他方言者数量较少。除了汉语的三大方言(粤、客、闽)外,湛江历史上还有壮、瑶、俚、僚等少数民族语言通行。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及文化交往中,这几种语言有比较密切的接触关系,彼此互为影响。粤西的汉语方言,无论是粤语还是客家话,都与中心区(广府片、粤东片)的语言特点有一些距离,由于多方言长期杂处而出现了一些变异。为方便研究,湛江师范学院设有“粤西方言与文化研究所”、“地方文化研究院”等研究机构。
湛师“粤西方言与文化研究所”所长陈云龙教授认为,吴川“东话”属于闽语,这种方言已濒危,“词丢得很厉害”,当地人已经不能用“东话”讲长篇,不能完全用“东话”交际,需夹杂很多粤语。这是一种语言萎缩的现象,活力不足。
20日,专家学者们前往硇洲岛进行方言实地考察,参观了硇洲灯塔、宋皇井、天后宫、窦振彪将军墓园等,还特意邀请当地渔民献唱咸水歌。张振兴教授称,湛江是个“方言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方言种类,这是在全国其他地方少有的。湛江应善于去保护和开发。甘于恩教授表示,地方语言是研究地方文化的载体和形式,这次湛江之行他们收集到了珍贵的方言研究素材和资料,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