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看戏热情高
由于演出地点分散在基层,许多市民没能感受到艺术节的热闹气氛,但是,只需稍稍将目光投向演出点,便能从戏迷的热情中感到戏剧在民间强大的生命力。
10月18日至20日,湛江市青年粤剧团在霞山菉塘村文化楼连演3天大型古装粤剧《大唐贵妃》、《铜雀台》、《雾锁东宫十八年》,吸引了大批群众前往观看。华丽的舞台布景、亮丽的服饰,精湛的表演、了得的唱功,妙趣横生的剧情……不时搏得台下阵阵喝彩和掌声。台下观众的热情感染全场,台上的表演更加卖力。
19日晚上,在菉塘村文化楼演出现场,记者遇到了年近80岁的陈伯。他是位老戏迷,自从艺术节开幕以来,他的口袋每天都带着一份10月1日的《湛江日报》,上面印着第八届艺术节各剧团表演的排期。在过去的20多天中,陈伯每天都拿出排期认真地看,只要演出的地点较近,他或坐公交,或者骑单车追着看戏,这些天下来,他也追了七八场戏,霞赤的演出一场没落,最远的甚至跑到了坡头和麻章。最让他高兴和期待的,当然是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好戏,演出的三天,陈伯不仅每天早早占好位置,还呼朋唤友地过来,一群老戏迷看得津津有味。
记者发现,看戏的群众除了菉塘村民之外,还有来自霞赤两地的观众,有的甚至来自麻章和坡头。看来,如陈伯般追着戏看的群众不在少数,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粤剧在湛江的民间拥有自己忠实的戏迷。
在戏曲之乡吴川,群众看戏的热情更加高涨,有的村由老板出资搭建好舞台,只等剧团过来演出,剧团还没来,群众已经奔走相告,相互邀请:“今晚有好戏看!”
湛江戏曲专家柯锦湘也是一戏迷,他告诉记者,艺术节开锣以来,各地演出不断,群众追着看戏,乡间看戏的气氛很浓,出现了只有年例期间才会有的戏曲兴盛景象。这期间,他去吴川看了两场戏,一场是湛江粤剧团在吴阳镇霞街村演的《珍珠塔》,另一场是在吴阳镇上井头村演的《洛神》,效果都挺好的。
“舞台布置得好,群众热情很高,戏没开场时,有些戏迷在舞台上先唱起来。表演过程中因为跳闸停了两回电,但是场下观众仍然没有散去,一直坚持把戏看完,演到精彩处,台下的观众甚至跟着唱。受观众热情感染,台上演员的演出也更卖力,台上台下互动很好。”柯锦湘给记者如此描述他看到的情景。
戏剧源于民间,对广大的群众来说,看戏是他们基本的文化权利,而还戏于民已经成为近年来戏剧界的一种自觉行为。送戏下乡,把文化精品送到百姓身边,让群众享受优秀的文化艺术成果,正是艺术得以发展的强大生命之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