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出一台新戏有多难?几台老剧目缘何反复上演

2013-11-04 15:51 来源:湛江新闻网 作者:刘金凤 宗套花

    湛江新闻网讯:通过办艺术节达到出人出戏的目的,这是戏曲专家们一致的希望。从第八届艺术节的情况来看,参加巡演的优秀剧目基本都是长年在乡间舞台反复上演的老剧目,在创作和创新上鲜有亮色。

    一年2万场演出的雷剧,为何反复上演几台老剧目?出一台新戏,到底有多难?

    人才之难

    记者从市文广新局了解到,往届艺术节还会催生若干个新剧本,今年为艺术节创作的剧本为零,搬上舞台的新创剧目为零。

    俗话说:“一出好戏挽救一个剧种。”剧本是一剧之本,关系到剧种和剧团的兴衰,虽然,目前湛江的各剧团的演出还比较活跃,但靠诞期或者年例习俗带动的市场需求,并不能说明雷剧的繁荣。

    湛江的剧本创作,也曾有过繁荣时期,文联主席邵锋这样向记者描绘当年辉煌时的情景: “过去湛江的大戏创作在全省是数一数二的,除了广东省和广州市,就到湛江了,在全省排在前三名,创作队伍比较强大,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9年期间,每两年粤剧、雷剧的剧本创作达到十六、十七本,少的时候也有十一、十二本。历年来,我市不仅创作人数多,创作热情也高,创作质量也不错,出了不少精品,像《抓阄村长》、《梁红玉挂帅》、《貂蝉》《雨仔落泱泱》、以及现代雷剧《海毗情》等,这都是湛江引以为豪的。”

    不但是剧本,说远一点,像一些歌曲、舞蹈都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的各种奖项,如中国的“梅花奖”、中宣部的“五个一”工程奖、广东的“五个一”工程奖等等。颓势出现在2009年以后,可以用“一落千丈”来形容。“前两前还有人写大戏剧本,今年至今,一本也没有。没有剧本,发展剧团、培养艺术人才通通都是空话。没有剧本像士兵没有了武器,还怎么打仗?”邵锋说。

    湛江的剧本创作为何一落千丈?究其原因,主要是剧目创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优秀的演员,还需要优秀的编剧、音乐和导演人才,这是戏剧创作的基石,没有基石,剧目创作就如空中楼阁,难以搭建。由于湛江缺乏对戏剧人才的培养机制,尤其是湛江艺校雷剧班停止招生后,戏剧各方面的人才面临断层,尤其是编剧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雷剧剧目建设的最大瓶颈,据了解,当前雷剧编剧不足10人,平均年龄近60岁,戏剧导演(各剧种可通用)5人,平均年龄60多岁,作曲(唱腔设计)7人,平均年龄50多岁(目前还在创作的大概4人),好一点的灯光舞美设计人才至今还没有发现。说到底,我们还是缺乏一个优秀的创作团队。

123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市委社会工作部组织开展十五运城市志愿服务岗前演练
  • 激情迎赛事 湛江气氛浓
  • 十五运会跳水男单10米台决赛 “湛将”朱子锋获第六名
  • 遂溪岭北镇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
  • 全球首创!“湛江湾1号”养殖平台即将交付
  • “小海豚”护航十五运!湛江赛区志愿者誓师出征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