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之难
人才培养需要时间,但剧目创作后继乏人的关键却是缺乏激励。一位雷剧界人士举了个例子:有位年轻的雷州籍作者本是一棵好苗子,但宁愿写京剧也不愿意写雷剧,原因是雷剧让他看不到出路,写剧本养活不了剧作家!
据了解,雷州过去搞过几回雷剧节,每一个被采纳的剧本都可获得稿酬1000元,而当时省内其他剧种一个剧本的稿酬10000元以上,有的甚至按演出场次收取报酬,收益可观;而粤剧的剧本一旦入选公演,就可获得粤剧基金会30000元以上奖励。原湛江实验雷剧团团长、国家二级编剧陈乃明告诉记者的更令人无语,他说,他曾辛辛苦苦写了一个剧本,稿费只有几百元,连打印费都不够付。而今,还有取消大戏创作补贴的声音。在市场经济时代,缺乏资金扶持,缺乏奖励和激励机制,导致剧本创作乏人问津,因为,剧作家也不能饿着肚子写作。
“其实这些年我们也攒下一些‘家当’,虽然好的剧本少,但有些还能用,只是缺乏经费搬上舞台。”湛江市文广新局艺研室主任宗套花告诉记者,这些年攒了几百个剧本,其中不乏好的作品,如果有经费,每年可以拣出三五部剧本,打造成优良的剧目搬上舞台,然后在这些新戏的基础上再选一两部戏重点打磨成精品,用以送出去参加省里或者更高级别的比赛,如此,不仅对外能扩大雷剧的知名度和地位,对每四年一届的艺术节而言,也不会面临无新戏可演的困境。
但是,排一出新戏需要成本,比如更换服装、舞台、背景和道具,在当前戏剧“只听哟喝不赚钱”的状况下,要勉强维持生计的剧团拿出一笔钱排新戏,实在勉为其难。一方面要适应市场,一方面要节约经费,许多常年在基层演出的剧团就买碟学新戏,半岛雷剧团团长陈伟平告诉记者,民营剧团经常花几千块钱就排出一个下乡演出戏,但是剧情非常粗糙,唱腔音乐很随意,服装也是通用的,乐队也很简陋,少则两三个乐手便伴奏整一出戏,化妆和舞美也通用,尽量做到一本万利,这种情况很普遍,结果导致雷剧长期以来演出质量低下,“爆肚戏”横行乡间舞台,整个雷剧艺术水平难以提升。
从剧本到舞台,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也可能是一次完美的蜕变,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抓阄村长》和获得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的《雨仔落泱泱》都是本地创作的剧本,搬上舞台所获得的荣誉至今仍是雷剧的立足之本。
那么,一个剧本搬上舞台,到底需要多少经费?
据了解,一台好戏有几大因素,包括剧本、演员、导演、配乐等参加省以上赛事,排一场拿得出手的大戏剧目,成本概算要130万元,加上灯光、人物造型、布景制作、服装、道具、设备更换和舞美设计等,打造一台好戏所需的资金要远远超出这个数字。
换言之,排一场能下乡演出的创作戏,至少也要10万元成本,这对于一般的剧团而言,也是难以承担的,有剧团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希望政府能补贴部分资金鼓励剧团排新戏,另一部分资金剧团自己出,这样有利于雷剧表演水表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