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红色武馆 联络革命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安全起见,时任南路特委组织部长的二叔公(温焯华)决定把“国术馆交通站”(现八小)搬到一个较为偏僻,安全又易于撤退的地方。选中文章湾村菜园边的竹林里地后,准备建新武馆,作为交通联络站。为建新的交通站,陈信材出资100个大洋,二叔公出资30个大洋,李侠雄向在赤坎做生意的吴川籍老板求助,筹集约300个大洋后,终于建起了占地400多平方米的新武馆。

当年11月,经二叔公提议,王国强、杨子儒等人合议通过,决定把“国术馆”交通站改名为“群英社”。杨子儒当即挥毫,撰写楹联“群策群力堪建国,英雄英勇可兴邦”,以图激励。后由黄明德直接领导。
群英社交通员以小贩身份穿街走巷收集情报。群英社交通站除了接待一些交通员和和粤西地区的游击队员外,还要接待和保护“老板”,如王国强、黎江等我党地下工作领导人。同时,还要筹集大笔经费支持组织。一般是向爱国商人求捐或组织演出收费。演出的节目主要有传统武术、心口碎大石、杂技和魔术。其中杂技中的“踩滚球”场场爆满,因为台柱是李侠雄的夫人谢剑珍。这个节目精彩之处在于踩在滚球上脱衣服,所以她经常穿着七八条裤子在台表演,表演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四十年代能够观赏到这种节目并不容易,所以来捧场的观众络绎不绝。
谢剑珍,穷人出身,身材高大、漂亮。一手二八棍神出鬼没,曾在吴阳与村民冲突,十个大男人都不是她对手。
1946年,群英社成立了党支部,周明任书记。李侠雄当年在群英社内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群英社的收入大部分给组织作为经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