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创馆师傅 人称“哥大”
说起群英社,不得不提一个重要人物—李侠雄(群英社创馆师傅,江湖人称“哥大”)。
1938年,在张炎将军的支持下,我党在吴川成立了“坡心岭国术馆”,成为南路第一间由我党领导的革命武馆。陈信材出资200元广东币,铸造48把大刀。坡心岭国术馆正式成立南路抗日大刀队。教头欧品高的得力弟子李侠雄参加了大刀队,接受了党的领导走上了革命道路。
广州和香港沦陷后,大批省港澳以及内地的各界人士到法租借地广州湾避难。鉴于广州湾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南路特委决定把重点从吴川转到广州湾。于是,1942年上半年,陈信材派李侠雄到霞山洪屋村设立国术馆,以增强广州湾的革命力量。下半年,武馆从霞山搬到赤坎振隆园(现八小西南侧),取名为“国术馆”,作为赤坎一个新的交通联络站。国术馆按组织的要求,招收了一批贫苦的青年练武,并发展革命力量。并利用武馆身份,掩护了一大批起义队员。为增加收入,李侠雄到超记钱庄当保镖。
由于当时斗争形势异常复杂,为了了解到更多的情报,李侠雄通过同乡武术界和商界朋友的关系,与国民党甚至中统特务彭学富等人结交上关系。加上李侠雄为人正直,讲义气,武功好,讲武德,他很快在赤坎站稳了脚跟,被江湖人称为“哥大”,为开展地下工作打下了深厚基础。
1947年7月,由于到过群英社的一党员在北海被捕,为安全起见,群英社交通站暂停运转。武馆由李侠雄的弟子主持日常工作。但没有及时撤离的李侠雄遭到国民党当局怀疑并被软禁。中统特务彭学富问“哥大”是不是共产党员。哥大沉着说:“我是一个功夫人,有拳来我就‘挡’,不知什么‘党’不‘党’。”彭学富没有办法,只得要求“哥大”每天必须到总部的光复路报到。而彭学富有每天到南华酒店饮茶的习惯,所以“哥大”每天早上到光复路报到后,就跟着彭学富到南华酒店饮茶。当时,南华酒店的八宝饭很有名气,三个大银一个,一般是四五个人才要一个八宝饭。“哥大”因为是练家子,一坐下,就自己吃一个八宝饭。连续一个星期,天天如此。彭学富见状,心痛不已,害怕被哥大“坐吃山空”,一个星期后叫“哥大”不用来报到了。哥大忽悠中统特务的真实故事,在当地传为笑谈。
搞定中统特务后,为安全起见,李侠雄后来带着“大刀戏”戏班到茂名、廉江一带演出,后又到吴川、遂溪设馆授徒,继续开展革命活动。直到1948年3月,李侠雄才回到赤坎找到党组织。为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力量,1949年春,李侠雄离开群英社,到吴川上郭村、东隔村授徒,利用教拳机会发展革命力量。7月,李侠雄回到赤坎,周明安排他筹款和散发革命传单,直至12月湛江解放。
说起“哥大”的武德,更是令同行佩服。开馆初时,赤坎一个颇有名气的同行认为“哥大”没有给他拜码头,实属不尊。于是一天,他带了几个徒弟到群英社“踢馆”。他气沉丹田,拳头如风,“嘭”一拳,将群英社的一堵土墙打穿了一个窟窿。“哥大”没有动怒,也不接受他的“挑战”,而是按当时的江湖规矩,在南华酒店摆了三台“和头酒”,请踢馆者吃饭饮酒。踢馆者了解到“哥大”的实力和背景后,吃完饭后,急忙埋了三台酒席的单,并向“哥大”连声赔不是。此后,他与“哥大”成为好朋友。
群英社负责人张志伟介绍,从1942年成立的国术馆到1945年建成的群英社,一直都是中共南路特委广州湾的一个重要交通联络站,为革命作出了很大贡献。群英社战斗在敌占区,为我党和游击队提供情报和培养了一批革命战士。同时,利用广州湾有利区位,掩护革命同志,接待安置过往的交通员、游击队队员和外地来避难的革命人士。此外,筹集了大量经费,为游击队购置和转运枪支弹药及其它物资,强有力支持了革命战争。
解放后,李侠雄任湛江市公安局消防队副大队长。但是,群英社交通站作为一般武馆被错误取缔,社址也被政府征用。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少群英社交通员被错误批斗,李侠雄也被打成特务和反革命分子,并失去工作。他一度靠捕鱼和上山砍柴出售为生计,但从没有怨天由人。七十年代,他的老上级周明同志看到他的困境后,伸出援手,安排他到自己所管辖的寸金桥公园内做花工,解决他的生活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历经磨难的李侠雄得以平反,后来享受上了离休待遇。
1984年,在交通站原领导和众弟子的支持下,李侠雄在赤坎灯光球场恢复群英社,广收徒弟,传播“洪拳”,名声鹊起,培养了一大批弟子。
1985年,经过南路特委老领导等人的努力,群英社收回了原址后面的一个院子。1995年,经过多方争取和努力,群英社全部收回原址。
徒弟王立先介绍,师傅每天将群英社打扫得干干净净后,就在门口的长椅上小睡。他很纳闷,问师傅为什么不回房睡觉?“哥大”回答:“战友可能随时回来,我要在门口等他们。”王立先听完后,不禁感动落泪。1999年,李侠雄病逝于湛江中心人民医院。群英社一度群龙无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