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巴黎-
湛江新闻网讯:
12月28日,欣闻广东省著名雕塑家、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陈瑾明年元日节又要回家乡办展,笔者今天及时采访了刚从广州回到湛江书画院布展的陈瑾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是继他2012年2月在湛江市博物馆《故里●他乡》陈瑾作品巡回展和他的堂兄——广东金融学院外国专家、博士陈灵教授于今年10月在霞山法国公使署旧址搞“图说广州湾”法国原版图片收藏展之后的又一个具有丰富中法文化底蕴、中西合璧的精彩展览。一个又一个成功的展览是了两位赤子故乡情怀最好解读。
陈瑾从巴黎回来,告诉我们,春夏之交的游历,带回一批油画写生。
我们开始期待,他坚持三个月的功课,记录那些他乡微风小河,城镇田园,小巷街角,会是怎样的典型的日子?
数年前陈瑾从素描、雕塑开始转向油画创作,通过不同的题材描绘,寻求“现实主义”语言的本质,他所思考的重点依然在于再现性艺术对于主题的呈现。他坚定地认为:接近、获得本质,才能趋使我们思想。个人、独特的对于“现实主义”的理解因此成为重要的话题,人们都很清楚这样的一个事实:不做想象的游戏,今天的架上绘画,就意味着必须面对真实性的挑战。
相比于那些偏向严格对景记录的作品,陈瑾明显带有个人情感体验,画怎样的“风景”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自己的意识
“物化”为山川河流的起伏、城市建筑的风情,而成就所谓的“风景”。整体的处理上,陈瑾弱化了体量感、纵深感,画幅的展开也尽量地给予想象的空间,这一批风景,主要以色彩为主导,画面完全用油画刀创作。
陈瑾曾经画家乡的红土地,江西的古老乡村,也画珠江三角洲草木繁盛的风景。对于历史,陈瑾也开始进行一些属于个体的尝试性表达。找寻家乡湛江的历史材料呈现为色调相对单纯的“历史镜像”,一直持续在他的创作中。对于法国和湛江两地的特殊关联,他始终在找寻,这次在欧洲生活、游历,却使他忘记直接的企图,愉快地完成了这么多油画创作。
然而批评家总是希望引领观众去思考“它意味着什么?”,究竟如何探究和规定一个画面的含义?
这批风景,被艺术家带回到故乡展出,在一个时间点上勾勒出艺术家的希望建立的关联,那个城市、那个小镇,非常遥远,然而在艺术家的游历和创作中,它们成为具有共性的空间,承载艺术家的尝试。
陈瑾告诉我们一种新的可能:把景物放在和谐关系里,之前的理解、阅读自然就形成画面的信息,丰富、有趣、鲜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