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红色热土浇灌“双拥花” 军民共谱发展“同心曲”

2023-11-29 16:36 来源:湛江云媒 作者:记者 陈彦 何有凤

7月31日晚,“八一”建军节前夕,市区一些大型电子屏幕播放国防教育视频向英雄的人民解放军致敬。记者 张锋锋 摄

以天空之眼瞰广东,南海之滨、北部湾畔,一座美丽富饶的绿色半岛向南延伸,与海南岛隔海相望,这里便是湛江。

这是一片红色热土,流传着“一寸河山一寸金”的英雄故事,涌现了无数“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感人故事,也留下了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

进入新时代,湛江以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为目标,通过开展“百企千店齐拥军”“浪花计划”“城舰共建”等活动,聚力打造双拥工作“湛江模式”“湛江经验”,军政军民关系更加融洽,崇军尚武氛围更加浓厚。半岛大地正在续写“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时代新篇。

“八一”建军节前夕,战士们收到驻地小学生的来信。(受访者供图)

同心唱响新时代“双拥欢歌”

平坦宽敞的军港大道上,车辆来往穿梭,从机关通往该军港的陆路距离由原先的7.7公里缩短为0.7公里,节省车程近20分钟。这条连着军心与民心的“双拥路”开通后,大幅提升部队应急作战能力,极大改善官兵生活、工作条件。

2022年,“湛蓝专线”又在十里军港开通,让远离市区的官兵实现了免费乘坐、准时定点运行、全程点对点接送,舒适便捷。“有了‘湛蓝专线’,我们外出再也不用为交通工具发愁!”

解决了“出行难”问题的同时,我市投资7000多万元建成湖光岩片区周边供水工程,有效解决周边部队“饮水难”问题。同时,我市聚力支持部队改革建设,扶持建设湛江市后勤保障社会化服务平台,全力保障部队伙食;解决部队训练用地6800余亩,助推部队战斗力提升。

湛江海湾涟漪阵阵,在欢唱着民拥军的赞歌;十里军港浪涛拍岸,在倾诉着军爱民的情意。

我市抓机制、重统筹,下好军地协作“一盘棋”,以党委议军会、市长军营办公会等六项制度为抓手,实现军地大事共商、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协调联动。特别是市长军营办公会,作为全国首创的拥军举措已坚持20多年,被驻军誉为创新之举、务实之举、强军之举。

制定军地“双清单”,全力推动解决部队改革急需、备战急用、官兵急盼问题……湛江财政创新工作举措,多渠道筹集资金,全力保障双拥工作有序开展。2023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1.89亿元,为加强部队建设和退役军人各项事务开展提供坚实资金保障,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贡献财政力量。

“后路、后院、后代”问题,涉及官兵切身利益,关系部队战斗力。湛江倾力解决官兵后顾之忧,拓宽官兵“后路”,落实“阳光安置”政策,4年共完成354名转业军官和718名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安置任务,接收军休干部146名。

率先在全省成功举办自主就业退役军人全员适应性培训班;率先在全省举办“浪花计划”船员技能培训班,实现就业率100%;湛江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与养殖技术暨退役军人技能培训班首次通过多方合作,整合国家、省、市资源,促进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创业;创新性开展退役军人“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项目培训……

多个“率先”“首次”的背后,是我市主动当好退役军人的“引路人”、做好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带动就业创业的“后半篇文章”的生动实践。

今年3月,广东画景集团在“建行杯”第三届广东省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中强势突围,斩获“现代农业组”冠军。该集团董事长刘定就是我市退役军人实现“华丽转身”的典型代表之一。他在退役后投身创业,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地方的支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800多人就业,其中200余人是退役军人及军属。

地方支持退役军人创业就业,退役军人反哺地方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个良好的循环圈正在形成。

同时,为稳固官兵“后院”,湛江大力拓宽随军家属就业招聘渠道,4年来共为随军家属发放未就业基本生活补助4100万余元,共解决33名随军家属安置问题;为呵护官兵“后代”,湛江全面落实军人子女入学、转学、中考加分等优待政策,4年来共有1433名军人子女享受教育优待。

一系列硬核举措,让官兵后路无忧、军嫂就业无虑、军娃上学不愁,也鼓励着退役军人书写接续奋斗再起航的人生新篇章。

关爱尊崇撒播“双拥甘霖”

“你们是最可爱的人!”今年“八一”期间,一场特别的灯光秀在港城精彩上演,全城亮屏“表白”致敬英雄的人民解放军。流光溢彩点亮了港城的夜空,绚丽的光影转换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拥军情怀传递到城市每个角落。

9月20日,报喜团为柯东贤家庭送上“一等功臣之家”功勋牌匾和喜报,村民为柯东贤感到自豪高兴。记者 欧阳泽 摄

“喜报!喜报!”今年9月20日,湛江军分区、湛江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陆军某部联合组成报喜团,来到雷州市北和镇小柯村为荣立一等功战士柯东贤家庭送上“一等功臣之家”牌匾和立功喜报。身披红绶带,手捧立功喜报,军人家属的光荣与自豪溢于言表。

近年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并连续举办5届湛江市“最美退役军人”学习宣传活动,表彰30个市双拥模范单位和60名双拥模范个人;每2年开展湛江市“最美军嫂”评选活动,深挖最美军人家庭典型,田雪莲家庭荣获2022年全国最美家庭称号……“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社会氛围愈加浓厚。

“您好,咱们店加入了湛江市‘百企千店齐拥军’活动,退役军人来一律能享受打折优惠!”开展“百企千店齐拥军”活动,是湛江市深化社会化拥军的又一实在之举。600多家成员单位以实际行动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提供覆盖衣食住行用的社会化拥军优惠。依托各辖区的商业特点和优势,我市因地制宜创建拥军示范街、拥军示范商城、拥军示范广场,打造“一县一区一品牌”,最大限度激发拥军店企爱军崇军的热情。

2022年10月25日上午,现役军人赖某家属向吴川塘尾街道送上了一面写着“应急救助暖军心 真情服务解忧难”的锦旗,感谢吴川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及塘尾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帮助其申请应急救助资金,解决了赖某母亲乳腺恶性肿瘤的高额化疗费用。

尊崇关爱,温暖强军征程。湛江市积极做好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用精用细用活应急救助政策,当好官兵和退役军人的“娘家人”。

老兵关怀、就业创业、政策咨询等一系列服务开通了便捷贴心的“绿色通道”,优抚优待、移交安置、待遇保障等一系列政策落地更加掷地有声。

今年10月13日,赤坎区首个退役军人心理咨询室正式挂牌成立,用心倾听退役军人心声,用情架起心理服务连心桥,进一步打通服务退役军人“最后一公里”。心理咨询室的成立,是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退役军人工作站、党员法官拥军司法服务中心挂牌后,为退役军人“排忧解困”的又一新举措,致力向退役军人提供全方位心理服务。

送书法进军营。(受访者供图)

湛江市开展“送文艺进军营”慰问演出活动。(受访者供图)

我市还定期举办双拥志愿服务活动和文化拥军活动,为现役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提供优抚安置和困难救助政策讲解、中医专家义诊、常规体检、推拿理疗、上门维修水电、理发等贴心服务;送文艺进军营、送法进军营、送科技进军营,多种多样的文化拥军举措为广大部队官兵送去了“文化食粮”。

让尊崇之光照耀从军之旅,让关爱之情温暖退役之路。湛江持续将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形成强大合力,构建党委政府强力主导、服务体系积极作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三驾马车”同频共振的双拥工作格局。

部队开展学雷锋活动。(受访者供图)

“你们身上的军装是我们最大的安全感”

迎着晨曦,廉江市塘蓬镇六环村小学的学生们在宽敞的操场上参加体育锻炼。

这所被列入全国“八一爱民学校”援建项目、由南部战区海军结对帮扶的小学正焕发出新生与活力。从六环村走出去的孩子越来越多。

偏远、地贫、四面环山,曾经的六环村脱贫之路走得并不平坦。面对“硬骨头”,2016年5月,南部战区海军党委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闻令而动、调兵遣将,奔向精准扶贫主战场——六环村,向贫困“宣战”。

六环村没有任何产业,集体收入基本为零。南部战区海军扶贫工作队驻村后,经多次调研、多方协调,为村里引进光伏发电项目,发展水肥一体化蔬菜种植基地,邀请技术专家帮带指导,构建产销对接机制……军民齐心攻坚克难,搭起了村集体稳定增收的“四梁八柱”,帮助该村顺利实现脱贫。

村民唐美珍不仅是光伏发电项目的最早获益者之一,其女儿张玉莉还于2020年成功考取心仪的院校,走出了山村。

在海军官兵的帮助下,村民张世开领上了低保金,建起了新房子,通过果蔬企业合作社和光伏发电分红近5万元。逢年过节,海军官兵还为他送来慰问金和慰问品。

六环村的孩子们通过研学实践、军营开放、辅导授课等活动,走出大山,看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大海和军舰,对未来有了更多希冀与信心。

军民一家亲的双拥乐章在湛江大地上持续奏响。驻湛部队连续14年参加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共捐款3000万余元,帮助28条村脱贫奔康;2021年以来,驻湛部队分别与8个镇结对帮扶,与基层群众携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南部战区海军第一医院每年深入偏远乡村送医送药;91388部队连续23年扶助残疾人企业湛江福利印刷厂……

在驻军大力支持下,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或加快建设,湛江港40万吨级航道、湛江吴川机场建成投用,广湛高铁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每年春回大地,官兵踊跃为雷州半岛大地添绿,支持湛江建设“红树林之城”。

“贵部培养出的军人精神、一切为民的精神,深深让我感受到了这个社会的温暖与和谐!你们身上的军装就是我们的信赖……”今年10月11日上午,市民陈丽丽带着锦旗来到某器材仓库营区,向该部领导连声道谢,并向其讲述中士王宁见义勇为的事迹。

数月前,陈丽丽下班回家时遭遇交通事故,由于头部受到撞击,当场就昏厥过去。惊险的一幕被执行任务返回单位的王宁看见,他急忙将伤者送到附近医院并联系其家属。医院里,一道迷彩身影来回穿梭,直至伤者家属和交警赶到医院后,王宁才默默离去。

每当危险发生,每当群众需要,人民子弟兵总是挺身而出,他们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

7月17日,柯东贤接受记者采访,在现场,四位被救群众情不自禁地再次拥抱救命恩人柯东贤。记者 殷翊展 摄

雷州籍00后战士柯东贤休假回家探亲期间突遇4名村民落水,在十来分钟内来回往返将4位遇险村民逐一救上岸;某警勤营文印员付伟和某保障队驾驶员熊林乐外出处理公务途中遇到一辆货车侧翻在地,两人立即上前施救,帮助被困车中的市民脱险;“彩虹”“暹芭”“泰利”等台风正面袭击驻地,官兵们闻“汛”而动,清路障、通水电、运垃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军民间的纽带紧紧连结,温情暖意充满港城的每个角落。

海军节湛江市民群众参加舰艇开放日活动。(受访者供图)

当“青春之舰”遇上“红色之城”

“能在异国他乡登上祖国威武的战舰,我感到格外自豪!”2023年5月26日,正在参加第16届兰卡威国际海事和航空展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湛江舰组织舰艇开放日和甲板招待会,一名华人参观结束后兴奋说道。

当天,慕名前来的各国人士陆续登上舰艇,在引导员的引导下有序进行参观,不少马来西亚华人纷纷拿着国旗与这艘新“湛江舰”合影留念。

在湛江舰上,各国官兵不仅品尝到中国特色美食,还深入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伴随着音乐,中国传统的舞狮、书法和具有海军特色的“水兵太极拳”等节目赢得中外官兵的一致好评,现场掌声阵阵,气氛热烈。

此刻,湛江舰搭建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湛江这座城市也随着湛江舰这片“流动的国土”美名远扬。

一座城市为一艘战舰带来奋进力量,一艘战舰为一座城市带去新的辉煌。

“湛江舰”与湛江市缘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自那时起,一城一舰“双向奔赴”的故事正式开启。

湛江舰作为湛江独特的“城市名片”,也是这座城市独特的“全民国防教育基地”。湛江市与海军湛江舰始终保持着血脉相连、精神交融的深厚情谊,双方共同建立起重大节日走访、重大任务慰问等常态化交流机制,深入开展多样化共建活动。

2020年8月,第一代“湛江舰”退役后,新“湛江舰”继续传承英雄舰名,与第二故乡续写军民鱼水情。

今年,在湛江市与湛江舰双拥共建32周年之际,市四套班子领导与南部战区海军有关首长共同登上湛江舰,开展“城舰共建”暨“军事日”活动,通过军地双方携手奋进、互融共促,将湛江“城舰共建”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双拥工作的靓丽名片。

城舰共建,舰城共荣。

城与舰之间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共同谱写国防教育新篇章。结合驻湛部队军营开放日,湛江面向社会公众开通参观海军舰艇网络线上预约通道,组织数千名市民群众走进军港码头,感受大国重器,了解强军征程,厚植热爱祖国、热爱国防、热爱海洋情怀。

学生们参观国防教育展板。(受访者供图)

“爱护军舰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在湛江市第七小学的教室里,海军92511部队和海军昆仑山舰的官兵和孩子们共同唱响《人民海军向前进》。

孩子们体验海军特色科目。(受访者供图)

在这场“海洋·海权·海防”共建共育活动中,官兵们带来精彩的海军特色科目,并向同学们介绍国防知识。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军人优良的生活作风,对海军叔叔的工作有了进一步了解,在心中种下了从军报国、逐梦深蓝的种子。

驻湛部队积极与地方“牵手”,组织精干力量到驻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训练,持续加强军地、军校共建,共同传承好红色基因,进一步凝聚起强国强军的磅礴力量。湛江每个乡镇还组建民兵队伍,充分发挥特点优势,向群众宣传国防教育知识。

英雄的故事在新时代青年中传扬,全民国防意识在人民群众心中厚植。每年,一批批有志青年胸戴红花、英姿挺拔,怀揣梦想、奔赴军营,把热血挥洒在实现强军梦的伟大实践之中。据统计,今年以来大学毕业生报名参军人数达到征集任务数近5倍,全市上下热爱国防、支持军队的氛围浓厚。

放眼如今之港城大地,“双拥”花团锦簇,军政军民团结的时代凯歌愈发响亮。湛江将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更实举措推动新时代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贡献湛江“双拥力量”。

编辑:何海清
值班主任:黄梦秋
值班编委:郑时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小湛同学》小记者专属福利 亲子家庭共植黄花风铃友谊林
  • 赏木偶技艺 品经典剧目
  • 湛江日报社开展“三八”妇女节主题活动
  • 岭南师范学院“哪吒”艺术墙绘在珠海斗门亮相
  • 渝厦高铁重庆段进入联调联试阶段
  • 湛江吴川国际机场货运迎来开门红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