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中国民俗专家共话湛江年例(下)

推动年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4-02-28 15:24 来源:湛江晚报 作者:记者刘金凤 通讯员明亮

2月25日下午,在“湛江年例民俗调研交流活动座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与湛江各县(市、区)文联负责人共同交流,共同探讨湛江年例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寻求保护和传承好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遗产的路径,挖掘“湛江年例”富矿 ,讲好“湛江年味”故事,从而实现年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月25日,东海岛东山圩村,人龙舞精彩上演。记者张锋锋 摄

湛江年例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刁统菊认为,通过连日来对湛江年例的现场调研,可知年例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作为粤西地区的一个重要传统文化符号,年例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年例习俗强化了家族认同。许多村落的年例活动是以家族为单位举行的,尤其是“食年例”这一环节,融洽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也深刻地强化了家族成员的身份认同。年例活动中所体现的,还有对地方的认同和对地方文化的认同。这几天看到的年例,多数都是由村集体举办的,或者是大家凑份子,或者是乡贤的赞助。年例期间,大家通过一起组织活动,是一种对同宗同源的认同,具有很强的凝心聚力的作用。年例期间的民间艺术表演,参与者主要是年轻人,甚至还有小孩子,保证了民间艺术的传承。年例的祭祀和表演环节由村统一负责,全村的公共支出一般由村民捐助,捐助名单都在村庄的公共区域张贴。这些都表明,经济发展与传统民俗的传承相互之间并不矛盾。

民俗专家对舞鹰雄产生浓厚兴趣。记者 张锋锋 摄

年例表达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刘晓春表示,此次调研湛江年例,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如吴川的隔海花桥尽头是“送子观音”;上邨圣庙前的碑记写着:“一抹斜阳红似火,四方宾客游隔海。梅江烟水绿如蓝,花桥千红总是春。暖风又绿梅城岸,红男绿女携手往。取得桥头花一枝,今年万事皆顺意。河滂水口来净手,来年得心又应手。圣庙求签添上香,荣华富贵幸福长。”这反映的是“吉祥如意”的愿望;梅菉漳州街万寿庵前的两只石狗也是寓意“旺丁旺财”。北坡游鱼灯、吴阳状元灯,“灯”与“丁”“登”是谐音,寓意“添丁发财”“五谷丰登”。所以,湛江年例蕴藏着民间的朴素愿望:添丁发财、万事如意,这是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容易引发情感共鸣。因此,我们要维护好孕育、繁衍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也要继续利用多种传播方式将我们的“宝藏”推送出去。

借湛江年例打造“旅游目的地”

广东国际商会副会长、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文旅分会执行会长吕志道表示,这几天在湛江各地调研考察湛江年例民俗活动,遂溪舞鹰雄、北坡游鱼、吴川飘色、东海人龙、吴阳花灯、罗侯王庙会等都各有特点,让人大开眼界,深刻感受到了雷州半岛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这些民间习俗、故事,IP内容都能给民俗文化传承创新、文旅发展、乡村振兴文创产品开发与应用带来非常好的帮助。这里有两个特别好的非遗项目,一个是遂溪北坡游鱼,有温情、有传承,一家大小一起制作鱼灯,做好后一起去展示,和邻居交流互动,和十里八乡的人们开开心心地闹元宵,这是和谐共生共发展的好习俗、是未来有产业发展潜力的项目。另一个是吴川飘色,经过一代一代传承,通过工艺技术改造、故事演绎、美学赋能,成型了一套完整的流程,是湛江非常有代表性的民俗。湛江还是“中国海鲜美食之都”“金鲳鱼之都”,年例期间把各种本土美食呈现出来,这些都有助于把湛江打造成独具一格的旅游目的地。

湛江年例是非遗社区活态传承样板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漆凌云表示,通过这几天的调研,深切感受到湛江年例文化的独特和丰厚。湛江可以围绕年例来做文章,凸显湛江年例的独特性、共享性。当下人们感慨年味淡了,无非是在味觉、视觉和记忆等方面没有得到满足。在调研期间,我们在湛江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白切鸡、炸虾饼、烧生蚝、田艾籺等美食,让我们有了“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了”的感受。北坡游鱼、舞鹰雄、飘色、罗侯王庙会、穿令箭、滚刺床等民俗活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游神、北坡游鱼的热闹唤起了我儿时元宵节的记忆。当一种文化能让人从味觉、视觉和心理三方面产生记忆点,感慨‘年味原来在这里’时,说明湛江的年例文化资源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这次调研的主题是‘我们的节日’,我理解‘我们的节日’是当地人和外地游客都可以共享、共同参与的节日。湛江年例的活态和有序传承做得很好,接下来可以围绕湛江年例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可以申报‘中国年味之乡’,精心打造一句广告语、一首歌、一部电影让湛江出圈,讲好湛江年例故事。”

此外,漆凌云还表示,调研中看到的康王和岳王信仰也让大家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忠、孝、勇等的印记。中原文明和粤西本土文化在这里融为一体,社区全民参与年例,让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魅力。可以说,湛江年例文化传承是一个非遗社区传承(活态传承)的样板。这对我们当下思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民间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湛江晚报、湛江云媒客户端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编辑:林霖
值班主任:莫松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140亿元!3个海上风电项目1投产2开工
  • 能源产业多面开花  绿色转型蹄疾步稳
  • 全市各级人大代表以高质量履职助力高质量发展
  • 推动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新风
  • 我市18家旅游民宿获评“老兵驿站”示范点
  • 粤西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全面建成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