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雷州市南兴镇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

村里兴起“妈妈制衣厂” 家门口“车”出超亿产值

2024-07-27 09:28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记者钟邦国 见习记者陈妍 实习生龙禹锦 特约通讯员黄余武

大暑过后,在雷州市南兴镇的稻田上,“双抢”的忙碌渐渐褪去,乡村原应步入宁静的序曲。然而,7月26日,当记者走入南兴镇梅田村“稻稻+”产业园,阵阵清脆的缝纫机声从园区乡村振兴制衣厂内传来,与远处村庄孩童的欢笑声、田地里风吹秧苗拔节生长的自然之音交织,为这片土地重新披上了一层热闹与活力的外衣。

当前,珠三角地区生产生活成本日益攀升,传统产业转移已是大势所趋。但如何转?又要往哪里转?乡村土地流转加速,富余的农户劳动力又该何去何从?雷州市作为人口大市,外出务工还是留守家乡的选择题,长期困扰无数家庭,如何留住人才、促进乡村发展成了亟待破解的难题。面对“时代之问”,如今,在南兴镇乡村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中小微型制衣厂或许能给出部分答案。

  南兴镇梅田村产业园的乡村振兴制衣厂,员工忙个不停。记者李忠 摄

近年来,南兴镇积极开展“百千万工程”建设,紧抓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机遇,依托本地人力资源优势,通过积极的招商引资政策和鼓励乡贤回乡置业等模式,在所辖农村因地制宜引入一批中小微型制衣厂,引导大批青年妇女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激发镇村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

全镇兴建制衣厂54家,制衣产业年产值超1亿元

“本厂货源充足,需招冚车、平车人工多名。”位于南兴镇夏初村国道207旁的一处自建楼前,一份用大红纸书写的招聘公告格外引人注目。

夏初村海沁沙制衣厂正位于该自建楼一楼,厂内数名女工正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快速地缝制着各式儿童服装。

“近年来,村里交通、物流和通信等方面越来越完善,乡镇的人工费用和场地租金相比珠三角更有优势。”海沁沙制衣厂负责人冯先生说,一年前,听了一位在佛山经营大型制衣厂的朋友的建议,他就回村建了这个制衣厂。据介绍,该厂大部分机器和生产材料都由固定合作的总厂家通过物流直接配送,他只需负责在当地解决技术工人的用工问题,按照订单要求制作成衣发送回总厂。

“大部分女工年轻时都在珠三角地区工作过,因为要照顾老人小孩等原因才回到村里成为了‘留守妇女’。所以,村里并不缺乏熟练工,还有不少人前来学习技术。”冯先生一边在手机上查看订单,一边向记者说道。目前,厂里拥有各式缝纫机器16台,每天有约10个工人在工作,挂出招聘公告后,基本每天都会有人打电话来求聘。今年,该厂预计可生产近百万件童装成衣,据了解,这些童装主要销往非洲、东南亚等地。

类似这种生产经营模式的微小型制衣厂,夏初村当前共拥有3家。夏初村党支部书记冯伍任介绍,这些制衣厂均为近两年新建,通常由村民利用自家自建房或租用周边交通便利的自建房开设,以家庭式或中小型规模运营。生产最高峰时期,村里有近80名女工参与到制衣生产中。

“村里对制衣厂的发展是全力支持的,一方面通过宣传,吸引更多留村妇女参与制衣工作或技术培训学习,另一方面,也积极协助有意向投资的老板解决场地等问题,努力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为村民带来更多就业岗位。”冯伍任说。

据统计,全镇目前已建立中小型制衣厂22家、家庭式微型制衣厂32家,拥有固定技术工从业人员1022人,全镇制衣产业年产值超1亿元,成为推动当地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

“留守妇女”实现“串门”打工,既能赚钱又能顾家

时至正午,记者在梅田村乡村振兴制衣厂的车间看到,宽敞明亮的车间内,10余名女工仍聚精会神地操作着缝纫机,她们双手灵巧翻飞,一件件衣物逐渐成形。

“合作社最初聚焦水稻种植、稻谷烘干等产业,主要由男性村民参与。为了促进村里留守妇女的就业,三年前,我们引入了制衣厂项目。”梅田村村委会主任吴湛军介绍,该制衣厂由梅田村委会与梅兴种养专业合作社共同投资兴建,主要生产与制造女装成衣。目前,该厂拥有超过60名“妈妈工人”。

“妈妈制衣厂”的出现,让女性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成为南兴镇产业发展与群众就业增收的新典范。

“现在是暑假,中午不用急着回家照顾孩子了。这里按件计酬,有时间我就想着多做几件,多劳多得嘛。”工人李姐是车间里的老员工,采访过程中,她双手在机器前仍旧操作不停,丝毫不见疲惫之态。

“我觉得这份工作特别适合我们这种需要照顾家庭的宝妈。”李姐笑着说道,脸上洋溢着轻松与自信,“这里离家近,‘串个门’的距离就能上班了,而且工作时间自由,厂里基本24小时都开着门,平时晚上闲下来了,我也会来多做点活。”

居住在南兴镇的陈女士,年轻时在佛山服装制作相关行业工作,积累了近十年的工作经验。两年前,为了照顾孩子,她选择回到镇里居住。半年前,她成为夏初村海沁沙制衣厂一名“妈妈工人”。

“原本想着回乡后只能务农或打零工补贴家用,没想到村里也办起了制衣厂,让我拾起了‘老本行’。”陈女士感慨道,“虽然整体收入跟珠三角地区还是有差距,但在镇里而言,这份收入已经非常可观了。最重要的是,我还能陪在孩子和老人身边,我觉得很值得。”

据了解,在制衣行业的生产高峰时期,南兴镇的制衣厂熟练“妈妈工人”月工资逾5500元。

“原本这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多集中在城镇,工人流动性大。但现在我们把制衣厂搬到村里后,由于用工多为本村或周边村民,时间自由、离家近,工人们都非常固定和积极,总厂家也十分愿意和我们合作。”吴湛军笑着说。

实现乡村振兴与村民幸福“双向奔赴”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南兴镇制衣产业的兴起,正积极推动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平等交换,不仅实现闲置劳动力、土地等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制衣厂的发展将如同一股清泉,激活乡村经济的每一个细胞:从原材料的采购到生产加工,再到销售配送的终端市场,每一个环节将紧密相连,推动相关产业链条在乡镇的延伸和完善,带来乡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

“去年,梅田村乡村振兴制衣厂为村里刚高考完的受困学生小吴提供了制衣技术培训和临时工岗位,通过工资与补贴等方式,为他发放了一万多元,帮助他解决新学期的生活费难题。”南兴镇党委书记陈锡广告诉记者,制衣厂兴建也为各村带来了可观的集体收入,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据介绍,梅田村乡村振兴制衣厂正积极筹划进一步扩大规模,将通过租用总面积达30亩的村内现有闲置学校建筑及土地资源,成立梅田制衣有限公司,进一步延伸生产链条,实现专业化、公司化运营。预计随着新公司的成立与运营,将有效解决全镇范围内上千人的就业问题。

陈锡广表示,下一步,南兴镇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等方式,因地制宜地引进中小企业,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也鼓励乡贤回乡兴业,通过“总厂+分厂+家庭式‘微工厂’”的创新模式、“大老板+小老板+‘留守妇女’工人”的灵活用工方式,“由点及面”帮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进一步打造具有品牌影响力和地方特色的制衣产业,共同书写乡村振兴与村民幸福“双向奔赴”的美好篇章。


编辑:徐卫民
值班主任:莫松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巴黎奥运会|第三十三届夏季奥运会在巴黎开幕
  • 擦亮“红树林之城”生态名片 让“绿色明珠”熠熠生辉
  • “湛品”形象公交站亮相金沙湾
  • 坡头区:创新“实验室+平台公司”模式 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新高地
  • 赤坎区率先实现所有街道长者饭堂助餐服务全覆盖
  • 开幕倒计时500天!3张海报带你了解2025年残特奥会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