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摇滚学校》、英国的《玛蒂尔达》、法国的《放牛班的春天》……当我们看到这些让孩童演员登上舞台展现才华、表达心声的国际一流音乐剧时,常常忍不住去想,我们什么时候也能有这样的作品?这个周末,由上海尔多儿童剧团创作演出的《寻找声音的耳朵》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迎来北京首轮演出,让人欣喜发现,原来我们也有这么棒的原创儿童音乐剧,有这么多表演水平让人惊喜的小演员;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作品直面时代,传达出中国少年对表达和倾听的强烈渴望。这是寻找声音的“耳朵”,也是寻找“耳朵”的声音。
由张忱婷编剧、导演、作词的《寻找声音的耳朵》问世已经19年,并且和《摇滚学校》《玛蒂尔达》《放牛班的春天》一样都有同名电影。不同的是,《寻找声音的耳朵》最先诞生在话剧舞台上,后来被拍成电影,参加国际影展获得多个奖项;2017年,被改编成音乐剧在上海大剧院首演,至今已经上演了14轮,有3个截然不同的版本。岁月流转让这部作品不断成长,每一次的更新迭代都是再一次的深度挖掘和重新诠释。3.0版本中,徐肖寰、孔庆尧的舞美、灯光、多媒体设计让整体视觉提升,充满奇思妙想的舞台更加烘托人物的内心和情感。由“宝藏戏剧人”刘晓邑重新编创的舞蹈,更是带来震撼心灵的肢体呈现,让小演员们得以更加酣畅淋漓展现自我,感动观众。
《寻找声音的耳朵》最初的创意源自一个孩子关于瓶子的想象——“我要把那些难听的声音装进瓶子倒进马桶冲掉”,逐渐成长为一部直面时代、刻画现实的力作。剧中的男主角小聃,原本是一个热爱自然、天性顽皮可爱的“怪怪”:他的世界里有害羞的小豚鼠和长翅膀的兔子,他和芦苇玩乐队、与蔬果嗨摇滚、跟影子玩捉迷藏,还用瓶子收藏云朵打呼噜的声音……他会告诉老师:在希腊语里,“school”这个单词的意思是“闲暇”;他的到来也激发了班里同学们的自我和个性,一起成为释放天性的“怪怪”,跟着小聃去乡下玩耍、聆听自然、对抗拆迁……
然而,家长、老师、学校、社会,容不得这样的“怪怪”,在各种重压下,不堪重负的小聃放弃了自我,亲手砸碎了视若珍宝的瓶子,哭着埋葬了小螃蟹,告别了童年,和他的同学们一起变成了无奈的“乖乖”。孩子们不再天真烂漫、欢声笑语地快乐歌舞,而是失去了笑容和活力,一起跳着统一、规范的机械舞。从起床刷牙的日常琐碎到考试做题的机械重复,这段对现代教育体制下孩子们心理压力深刻反思的舞蹈,已经让台下的观众感到惊心动魄。而当孩子们举着发光的瓶子在歌声中缓缓走下舞台,为生病的小聃向观众席中的人们征集祝福时,不少观众都忍不住潸然泪下。
难能可贵的是,《寻找声音的耳朵》并不只是替孩子们发声,它也共情父母的焦虑、老师的压力,塑造出“贪玩的爷爷”“怪怪的爸爸”,刻画着新一代的迷失,也展现出上一代的落寞……它试图让成人们倾听孩子,也试图让孩子们理解家长和老师。剧终,孩子们在观众席中一起唱响真挚动人的歌曲《您听见了吗》,一遍遍诉说着“您听见了吗,我已长大”,这温柔的声音振聋发聩,让成年人也不由得回想自己的童年,想要拥抱那个曾经脆弱敏感的自己。
因此,这样一部作品,不只是一部儿童题材音乐剧,更是一个关于成长、理解、自我表达与时代共鸣的深刻寓言。它让我们在动人的旋律中聆听成长的共鸣,在变幻的光影中看见自己的影子。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愿我们都能勇敢地寻找自己的声音,也愿意倾听他人的心声;愿所有的“怪怪”们,都能自由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