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飘山水间——刘三姐故乡览胜》一书,作为广西教育出版社最近推出的“刘三姐图志文化丛书”中的一本,作者是何珈阅。我对作者了解并不多,只知道她出生于书香之家,从字里行间却是可以看出她笔法娴熟,油然可见她在山水散文写作上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这本散文集以广西宜州山水为蓝本,以宜州人文历史脉络为主轴,是对宜州优美山水的一次览胜。畅谈人文,纵横山水。写山,包罗万象,尽显广博,侧重在地域人文内涵的扩展。写水,作者围绕刘三姐故乡文化根源的探索。山水与人文的交响,显示出何珈阅对宜州这方山水的无比热忱,她对壮族文化亦有着广阔的人文视野。
这本散文集分为四个部分,是一本关于山水名胜的汇集,何珈阅将宜州山水与人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一部作品来彰显山水文化的地域性,何珈阅为外界了解广西宜州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口,在其间,亦促进了宜州文化对外的交流。以人文为底色,对山水文化的讴歌与弘扬,体现出作者书写故乡山水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
山水的滋养孕育出璀璨的文化,也是人才聚集地。宜州历史悠久,早在洪武二十八年,守御千户所便设在如今宜州,在战事频发的年代,这一地理位置发挥过重要作用。古今历史上,许多人物与它有着特殊的渊源,如冯京,清《嘉庆一统志·庆远府》载:“冯京,龙水人。庆历中举进士,自乡举礼部至廷试皆第一。陵墓:宋冯京祖墓,在宜山县北,天门山麓。”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在宜州盘桓一月,并盛赞宜州山水,宜州人所建徐霞客亭至今矗立城北会仙山上。进士、清代著名壮族诗人郑献甫曾屈身于此,致力于讲学,闻名于桂西北,他由此开创了一大时代之风。民国时期,竺可桢、丰子恺、蒋百里、苏步青等文化名流曾留寓宜州,他们在烽火年代中仍然坚持文化活动,对当地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内局势动荡不安,浙江大学西迁到宜州,中国现代思想家马一浮曾在此教学,多年后仍惦念这片风光秀丽的土地。
历代以来,宜州浓浓地吸纳了一个又一个时代有才情的人的到来。何珈阅在宜州人文这一重大课题上,提及了一位重要人物,那便是文士黄庭坚。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兰蕙飘香山谷祠》里,作者对这位北宋文学家为人秉直刚正,仕途坎坷被贬宜州的过程娓娓道来,叙述了黄庭坚以宽广的胸怀和渊博的学识,将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引入宜州,受到当地民众的尊敬,惜后来病卒于宜州南楼,后来,宜州太守韩壁、知州张自明均修建山谷祠以念其德。黄庭坚在宜州度过一年零五个月,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是宜州人文史上最为珍贵的一页。
何珈阅的散文,将山水与人文相融合,其散文具有文化品味和很强的可读性。会仙山地处宜州城北,作者写《岭南胜境会仙山》引用摩崖石刻的诗句,突出了山的“仙”境特点。作者将传说与史实很好结合,尤其还原了明崇祯十一年,旅行家徐霞客到访会仙山留下的踪迹,增加了人文历史的厚重感。写会仙山,作者突出了石洞以及千姿百态的石头,还有琳琅满目的石刻。在写景描写上,文字细腻而生动。譬如写摩崖石刻:“白龙洞内外,是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它们一块块排列在苍崖峭壁上,营造了古洞浓郁的人文气息。它们深深地印刻在雄峻的山上,就仿佛这些历史和记忆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一样。”在石块、石洞、石刻的描写当中,道家与释家文化交汇,彰显出会仙山独特的人文魅力和文化内涵。
何珈阅写山,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相融合,引述唐代以来,不同朝代,追踪唐代吕岩、宋代张居、清代唐仁、邓绍禹等人文墨迹,彰显出山城悠久的人文传统和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九龙山仙迹》宜州八景“丹霞夕照”有宋、明的遗韵,徐霞客在此倚仗北眺。到了清代,广西临桂人唐仁游览到此赋诗。近代丰子恺在九龙山躲过了日军的空袭,九龙山留下许多人文踪迹,给这方水土的人文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有别于山的厚重,水是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龙江是宜州境内最大的河流。何珈阅从宜州这片土地探索龙江发源于贵州三都县月亮山的源头,让人感叹龙江的浩荡和壮阔。热闹繁华的背后,龙江有深远的历史,明代建文帝南逃到此,与昔日侍卫彭英相见,“龙江南岸的祭台”纪念马匹的忠义,读来有着浓烈的历史气息,从宋代到明代,宜州以宽敞的胸怀,接纳过失意的文人或失落的贵族,他们使这方山水蕴含的气象变得更大。
除了龙江,作者笔下的下枧河风景美不胜收。刘三姐与这片土地有着紧密的联系。刘三姐是唐代的民间传说人物,是广西壮族民间传说的“歌仙”。在广西一带流传甚广,她漂亮、勤劳,善歌。刘三姐的传说始于宋人笔记中,历经世代相传,成为了壮族的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下枧河亦称天河,素有“水秀、山奇、石美、洞幽”的特质。水秀山奇出女英,它孕育了一代“歌仙”刘三姐,至今仍有许多传奇故事流传在这条河上。《宜山县志》里可以寻找到刘三姐在这里生活过的故事,当然这些故事流传在民间,记载着刘三姐与这块土地的因缘:“三姐家住下枧河,下枧中枧紧相连。居住山间石崖下,茅草盖棚来安身。”从民间流传的山歌和故事中,刘三姐存在的历史已很难找到完整的考证。民间对刘三姐所表现出的巨大热情,以诸多活动来纪念她。壮族民间三月三是广西的传统节日,人们纷纷来到下枧河流域聚集并以歌声纪念这位“歌仙”女子,作者说:“唱山歌对于壮族百姓来说,是一种再舒坦不过的放松和享受。”刘三姐的山歌,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无疑丰富了一个民族的生活内涵,是广西壮族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对古镇,古村,古建筑的描写,依稀可见作者的古朴的人文情愫。如她笔下《清潭碧影话古村》《写满记忆的四牌楼》等,有对淳朴传统乡风的推崇,如清潭村在清代嘉庆年间已建立村民公约,提倡守法奉公,重视礼仪与孝道传承;也有对古文化遗址的追溯,面对历史旧物经历风雨沧桑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湮没,作者通过一个个建筑物还原了悠远时空下宜州在历史发展进程当中的荣光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