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节,我回到家乡南洪村。北部湾的海风吹来熟悉的咸味,还裹挟着一丝丝新鲜气息。村干部李生一见我,便喜滋滋地拉着我的手说:“走,带你看看我们村的‘沙虫楼’!”
什么“沙虫楼”?我一时没反应过来。李生见我疑惑,笑着解释:“近两年,村里一共建起50多幢楼房,都是乡亲们靠养沙虫挣来的。”说着,他指着附近一幢幢别致的小洋楼,脸上泛起喜悦的光彩。
顺着李生手指的方向望去,一排排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像一颗颗珍珠镶嵌于碧海蓝天之间,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这就是我们村的“沙虫楼”。每一幢楼不仅凸显渔村特有的风情,而且充满现代化气息。记得小时候,村里都是低矮的土砖瓦房,每到台风季节,家家户户提心吊胆,因担心房屋倒塌而四处躲避。如今,这些气派的“沙虫楼”不仅是乡亲富裕的象征,更是渔村新生的标志。
南洪村是北部湾畔的一个小渔村,原属遂溪县下六镇,2003年9月合并至草潭镇。村后的千亩海滩,是远近闻名“下六沙虫”的故乡,是上天赐予乡亲们的天然宝藏。这里位于九洲江出海口附近,咸淡水交融,无工业污染,藻类丰富多样,沙质表层是细如绸缎的银沙,深层是裹着黑珍珠般的腐殖物,是沙虫生长的沃壤。对生长环境特别挑剔的沙虫,吸足这里的海陆精华,通体紫里透红,个体饱满,比其他产区多出三分脆甜。2020年9月,“下六沙虫”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是老饕们追捧的“海上冬虫夏草”。央视、广东卫视等媒体曾多次采访报道。
小时候,我常常跟姑姑去挖沙虫。退潮后,成群结队的村民涌到海边,踩着湿润的沙滩,细心寻找沙虫的呼吸孔,随着手里的沙虫锹一起一落,肥美的沙虫就曝露在沙土里,这时得迅速伸手去抓,否则受到惊吓的沙虫会拼命逃走。挖沙虫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姑姑算是村里的挖沙虫能手,但一“流水”也顶多挖七八斤,效率低、收获少。那时,由于信息闭塞,交通不发达,未能发挥海滩的优势,村民只是过着简单的靠海吃海的日子。人们想通过挖沙虫提高生活水平,简直是天方夜谭。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如今沙虫不再是渔家饭桌上的一道小菜,而是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金钥匙”。李生陪着我在新修的村道上继续前行,去探访我的发小老章。
片刻,一幢面向大海的崭新三层别墅映入眼帘:米黄色外墙,金色琉璃瓦,落地玻璃窗,阳台上盛开的三角梅在微风中争妍斗艳,庭院大门红红的春联,映照着主人一家幸福的笑脸。这是老章的新居。
走进老章家,只见宽敞的客厅里摆着崭新的红木家具,各种家电一应俱全。老章的爱人细妹端来热茶,脸上是掩不住的笑意:“去年光沙虫就卖了十多万,这不,把老房子推了,盖了这新楼。”她指着墙上的照片,“你看,这是你老友上电视的样子。”
照片里,老章在海滩上一边使用新式机械捕捉沙虫,一边接受媒体采访。晨光中,他对着摄像机讲述着靠海吃海的致富故事,高大的身影与远处的海面融为一体……
“现在可不一样喽!”正忙着沙虫干分拣、装袋、打包工作的老章接过话头,“村里修起公路,交通四通八达,沙虫的价钱稳定,不愁销路,现在还搞电商直播,我们的沙虫卖到全国各地,日子越过越好。”
从老章口中得知,农村电商蓬勃发展的势头,已吸引他在杭州做电商的儿子阿海返乡创业。当上“新农人”的阿海,发挥他的营销特长,去年与村里几位刚毕业的大学生,直播带货沙虫等海产品,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夕阳西下,我们登上老章家三楼的观景台。远处,成片的海滩在余晖中泛着金光;近处,一幢幢“沙虫楼”鳞次栉比。李生指着海滩上陆续收工的乡亲说:“你看那边,是引进的新机械,一台机子一‘流水’能捕捉近百斤沙虫,效率比以前提高数倍,乡亲们的收入自然水涨船高。”顺眼望去,只见满载而归的乡亲们,正开着摩托车拖着捕捉沙虫的机械,奔驰在海滩上,一路欢歌笑语。
从老章家出来,李生提议带我去看看村里的“下六沙虫文化科普馆”。科普馆是广州市越秀区帮扶湛江的第一批乡村振兴项目之一,位于村委会办公楼旁边,展厅面积共360平方米,以“海之蓝”为颜色基调,颇有渔村传统韵味和现代风格,让人眼前一亮。
走进科普馆,迎面是一幅巨大的沙虫生态图,展示了沙虫从卵到成体的生长过程。馆内还陈列着沙虫标本、捕捉工具的历史演变,以及介绍沙虫在渔村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李生指着展板上的老照片说:“你看,这是以前村民手工挖沙虫的场景,那时工具简陋,效率低,收入也少。现在有了机械化和新技术,沙虫产业才真正成为乡亲们的‘金饭碗’。”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科普馆的视频区。游客在这里可以通过数码技术,身临其境地看到传统挖沙虫、翻沙虫、晒沙虫的情景,感受当代南洪人以“沙虫”为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李生笑着说:“现在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不仅是为了品尝沙虫,还想了解它的故事。这个科普馆,不仅能讲好沙虫故事、让更多人认识沙虫,也把文旅元素融入沙虫产业,让渔村的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李生告诉我,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的指导下,村里围绕“一条沙虫”大做文章,以“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通过规范化投苗、机械捕捉等新技术来提高产量、增加收益,并逐渐形成种苗、养殖、捕捉、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进一步擦亮“下六沙虫”品牌,叫响“食沙虫到南洪”口号,做大做强沙虫产业——养殖沙虫已成为乡亲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潮水又开始上涨,海浪轻轻吻着岸边的沙滩。海风拂过,带来阵阵咸腥,那是大海的味道,也是家乡的味道,我闻着感到分外亲切。这片海滩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渔村人,如今在乡村振兴的春风里,焕发出新的生机。它不仅成了乡亲们的“蓝色粮仓”,更成了乡亲们奔向美好生活的起点。
夜幕降临,村里那些“沙虫楼”的灯光次第亮起,像一盏盏明珠,照亮渔村的夜晚。灯光下,渔村显得格外祥和温馨。那一幢幢“沙虫楼”,不仅是渔村的新地标,更是一个个幸福的符号,记录着渔村的新生。而静静守候在海边的“下六沙虫文化科普馆”,则无声地讲述着渔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让沙虫的故事走出渔村、走向世界,也让渔村的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