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记者从霞山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获悉,此前百蓬路损坏的6盏路灯已全部修好。(3月13日《湛江日报》)
企业和群众对安居乐业的感受,往往是从办成一件具体的事情开始的。3月13日,《湛江日报》“云媒帮”栏目刊发了两则稿件,分别关注霞山区百蓬路路灯不明、积水困扰等问题以及坡头区海东广场1栋二楼商铺装修引发的纠纷。两则报道有一个共同点——在“云媒帮”的推动之下,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得以高效解决。
“云媒帮”的介入,带来了“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新契机。“云媒帮”从接收市民报料的那一刻起,就肩负起了舆论监督的重任,开启了“高效办成一件事”之路。记者迅速深入实地走访调查,这一环节至关重要。通过现场采访,能够直击问题核心,获取最真实、最准确的一手资料。这种实地采访不仅将问题原原本本呈现给公众,避免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扭曲与误读,更为后续解决问题筑牢了坚实的信息基础。例如在百蓬路问题中,记者实地走访后,让道路狭窄、路灯损坏、积水严重等问题毫无保留地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使得这些容易被忽视的民生痛点得到关注。霞山有关部门也积极回应,针对路灯损坏问题,全力维修,虽过程中因采购材料有所延迟,但最终6盏损坏路灯得以修复,尽管又出现部分路灯不亮的新情况,相关部门也在抓紧排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媒体舆论监督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高效办成一件事”,关键在“高效”,目的是“办成”,“云媒帮”以“一件事”为切入点重塑了舆论监督的机制流程,通过实地采访、沟通对接、整合资源、共享数据,达成对“急难愁盼”的协同办理,改变了某些问题解决过程中流程繁琐、效率低下等问题。从这个角度看,“云媒帮”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曝光问题,更在于推动整个问题解决机制的高效运转。从市民报料,到记者实地走访调查,再到相关部门积极回应、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形成了一个完整且高效的闭环。它让市民的声音被听见,让政府部门能够迅速了解民众的需求,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的壁垒,让舆论监督发挥作用,极大地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然而,在看到“云媒帮”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应思考如何让类似的民生问题解决机制更加完善。“置顶”群众冷暖,应以民之所盼定位舆论监督方向。要做到群众报料“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不能挑着容易办的去做,对于那些棘手复杂、牵涉多方利益的民生难题,更要主动迎难而上。“云媒帮”应与相关职能部门组建“高效办成一件事”的专业团队,专挑“硬骨头”“烫山芋”“缠手活”去攻坚。同时,要引入信息化技术,建立高效的跟踪反馈系统,实时更新问题处理进度,让群众随时了解自己所反映问题的解决情况,增强群众对“云媒帮”的信任度与参与感,让这一机制真正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坚实桥梁,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幸福指数在每一件“小确幸”的集聚中提升,散布于肉眼可见、触手可及的细节变化。期待“云媒帮”能持续发光发热,助力更多民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让城市发展更具温度,让市民生活更加美好。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