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图/郑莹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学龄前,虽然我还没认识《咏鹅》这首古诗,但已当了两三年“鹅司令”,对鹅的品性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我们村背靠“大山岭”,东、南、西面皆为稻田环绕。每年二三月间,时有霏霏小雨,那些之前被翻犁起来“晒田”的泥块长满了马蹄菜、一点红、田基黄、盐菜、田艾等,冬闲田变成了“百草园”,各种野草野菜鲜嫩欲滴。我将一群鹅儿赶到田里,它们自由自在地享受绿色大餐。鹅儿除了不吃田艾和“鹅不食草”外,其它草类通吃。鹅儿在快乐地吃草,我则在悠闲地摘田艾(做田艾籺用)。鹅儿吃草吃得香,边吃边“鹅鹅鹅”地叫着。待鹅儿们吃饱了,我的竹篮子里也盛满了又嫩又香的田艾,真是皆大欢喜!
除了牧鹅,我还放鸭,当“鸭司令”。鸭子生性喜水,早稻田里水源充足,成了鸭子“喜出望外”的游乐园。一到稻田边,20多只鸭子就像士兵发起冲锋一样,一边“呷呷呷”叫着,一边飞快钻入稻田,耳边顿时响起一阵“哒哒哒”声,好像打起了机关枪。稻田里有小鱼小虾、田蟹田螺、泥鳅塘鲺等,也有一些小虫子,这些都是鸭子的天然美食。所以鸭子一钻进稻田,没吃饱玩足,耗上两三个钟,它们是不肯钻出来的。任凭你“哩哩哩”不停地吹响“集结号”,它们就是无动于衷,忘乎所以。放鸭,最爽快的是“放”,最费劲的是“收”——将它们一只不漏地召集回家。
与鹅相比,鸭的体形虽小,但由于它们活泼好动,故食量较大,除了外出放养时由它们自行觅食外,在家圈养时也要给它们“加餐”,一般是喂些番薯、菜叶、米糠之类。而养鹅则省事多了,平时不用怎么管它们,放牧时让它们吃饱野草即可。
牧鹅,考验着人的耐性。鹅吃草吃饱后,要坐着小憩。即使你赶着它们往家里走,它们在途中也是走走停停,甚至一屁股席地而坐。只要有一只鹅带头坐在地上歇息,其它的鹅就纷纷效仿。有道是“急惊风遇上慢郎中”,面对鹅的慢节奏,我这个“鹅司令”也无计可施,只能不停地挥舞竹棍,催促它们快点跑。
如果把鸭比作先锋官,性子急,喜欢打头阵,冲锋在前,那么鹅就是大将军,不急不躁,喜欢在后面压阵。鹅体型肥硕,它们走起路来摇头晃脑的,那不紧不慢的神态,真有点“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模样。牧鹅放鸭,初衷是为了替妈妈分担家务,同时也放牧自己幼小的心灵。没想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竟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来:生活中,有些事要抓紧办,不能拖拖拉拉。这时你要像鸭子风风火火奔向稻田觅食一样,抓住机遇不放。而有些事,欲速则不达,不能操之过急。这时你要像大鹅一样,自信又从容,耐心等待时机。
我以为,鹅是家禽里最懂得享受“慢生活”的。家鹅虽没有天鹅的潇洒与浪漫,但也不乏自己的优雅与从容。我曾在诗作《立秋》中写道:“雨,踱起了悠闲的鹅步/优雅,从容”。可见,鹅对我的影响有多深。
牧鹅放鸭虽是童年往事,但那些动感十足的画面,却时时浮现在眼前:一群“大腹便便”的肥鹅高昂着头,踱着优雅的小步缓缓前行;一群兴奋无比的鸭子憋足了劲,撒开欢快的步伐向前急冲……牧鹅放鸭,绽放了童年的欢乐,蕴含着人生的哲理,潜藏了温馨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