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根系盘结着大地的记忆,枝叶婆娑间流淌着星辰的呢喃,每一圈年轮都见证着沧海桑田的变化。守护它们,就是守护一方乡土的历史文化。
今年3月15日起,《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填补了古树名木保护领域国家层面的法规空白,古树名木迎来了法治保护。
连日来,吴川市多部门工作人员下乡为群众讲解《条例》内容,并发放宣传手册。
昨日,记者从吴川市自然资源局了解到,该市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吴川市现存已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有491株,包括见血封喉、垂叶榕、高山榕、山楝树、罗汉松、黄花梨、酸枝等树种。
“在吴川,遍布城乡的古树名木承载着深厚人文记忆,建议吴川在严格遵循《条例》实施保护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盘活绿色资源,打造研学旅行线路,推动‘古树游’,让保护成果反哺乡村振兴。”湛江市人大代表林壮锦说。
保护古树已成乡规民约。
保护古树名木有法有规
建立“一树一档”制作“身份证”
在吴川市城乡,古树名木众多,它们见证着历史变迁,被称为“活文物”“活档案”。面对庞大而分散的古树名木,如何精准施策、科学构建保护体系呢?
记者从吴川市绿化委员会了解到,在2017年以前这些古树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为此,当年该市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市古树名木进行普查鉴定、登记、建档。到2018年7月,吴川市绿化委员会公布了三级古树名木(2018年)目录,每一株古树名木都有编号等详细信息。2023年4月,吴川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又公布一批补增国家古树名木目录。目前吴川市现存已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有491株。吴川市通过建立完善“一树一档”,给古树名木挂“身份证”,强化对古树名木的巡护、普查、养护等。
为加快推进“绿美吴川”生态建设,落实吴川城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吴川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还实地考察记录古树名木的生长状况,建立古树名木图文档案数据库,及时录入广东省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动态管理。以林长制为抓手,加大巡护力度,探查古树名木是否受到有害生物危害或人为损害,及时邀请绿化专家到场“把脉”。该局曾组织专业人员对3棵存在病虫害、安全隐患等问题的古树进行修剪低垂枝及枯枝、清理树洞、消毒杀菌、封合填补树洞等处理,细致呵护。
古树保护融入村民生活。
开展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
古树名木作为吴川的自然文脉和历史坐标,散落在各角落,吴川市检察机关为守护好这些“绿色宝藏”,多措并举推进古树名木司法保护工作。在2023年2月,吴川市人民检察院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依法对吴川市15个镇(街)共37棵一级、二级古树与28棵三级古树进行逐一调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吴川市检察院依法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书,督促相关行政机关依法全面加强古树名木保护。该院还对该古树名木保护专项监督系列案件举行集中公开听证,邀请人民监督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担任听证员,各行政机关派员参加听证会,公开评估行政机关履职效果。
古树名木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利用“精准建议+公开听证”方式,有效督促相关行政机关依法全面履行古树名木保护职责,共为26棵古树设置了树池、围栏等必要保护措施,为15棵古树进行了病虫害防治等。
如今,《条例》的施行为保护古树名木提供更坚实的法治保障,进一步完善保护制度、为抓好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支撑。
生机勃勃。
行动见成效 带旺乡村游
300岁“网红”吸引游客打卡
保护行动让这些“树中长者”焕发新活力。阳春三月,记者走进吴川市黄坡镇唐基村的古树保护园区,只见参天古树“见血封喉”郁郁葱葱、生机蓬勃。这株“网红”古树常年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来观赏。
记者从树身挂着的“身份证”可看到,这株“见血封喉”是国家二级保护古树,树龄是300年以上。它笔直粗壮,高达30多米,树头直径约10米,树干要四个人手拉手才能环抱。树根深扎土地,并向四周蔓延,裸露出来的树根坚硬无比。
“经常有游客到村里参观,并与古树合照打卡。”唐基村村干部孙先生说。他翻阅族谱发现,早在数百年前村子就对这棵树有所记录。村民非常爱惜古树,给古树建起保护园区,并不定期去除枯枝、清理树根杂物、防治病虫等。
古梅树年年梅花怒放。
古树名木成为村庄旅游资源
在吴川市覃巴镇罗村,阳光穿过春日的薄雾,透过繁茂的枝叶在古树群里洒下斑驳光影,风吹叶动间暖意融融。山蒲桃、红鳞蒲桃、雀榕等古树恣意地享受春光。在它们当中,树龄最大的约160年,树龄小的也有约100年。它们身上挂着的标牌,注明古树编号、科属、树龄等,还附着二维码,游客打开手机扫一扫就可了解古树的“前世今生”。
“古树名木是罗村的宝贵资源,现在村里拥有国家三级古树4棵,分别是树龄160年的海红豆、130年的山蒲桃、110年的红鳞蒲桃、100年的雀榕,还有约20株拥有数十年树龄的老树。”罗村村干部陈志兴对记者说。如今,这些古树名木成为了罗村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游玩。村民们通过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销售农产品等方式,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这些珍稀古树带旺了乡村旅游,给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陈志兴说,今后罗村要继续强化古树保护,将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绿美乡村建设有机融合,大力推进古树公园建设,引进更多的旅游项目和创新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吸引力,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新活力。
山蒲桃。
古树梅花开引来文人相聚
一株逾130年树龄的古梅“吴阳玉蝶”挺立在在吴阳镇中街村。据了解,这棵古梅是晚清秀才李秀彦亲手种植。经中国梅花学会鉴定为未见记载之珍品,因地而命名“吴阳玉蝶”,被载入梅谱。该株古梅保护得当,玉蝶梅花年年怒放。每当梅花盛放之际,吴川乃至湛江市的文化界人士便会雅集在老梅树下,赏梅吟诗,挥毫抒情。吴阳“梅花诗会”之名也是源于此梅。
据吴川市自然资源局的工作计划,今后将积极推进乡村古树公园建设,从多个角度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和生态观光潜力,巧妙植入旅游休闲、生态研学、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多元功能体验,构建“树与村相依、林和人相容”的高质量绿美生态场景,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
学者建议:
培养“懂法懂树”的保护队伍
2025年3月15日起,《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填补了古树名木保护领域国家层面的法规空白。《条例》明确保护第一,突出科学保护、原地保护,全链条、全方位严格保护古树名木及其生长环境,为古树名木健康生长创造了法治条件;构建政府主导、属地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对非法采伐、移植、损害古树名木等违法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全面追究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此外,坚持分级分类、合理利用、文化传承,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湛江市人大代表林壮锦认为,《条例》的施行标志着古树名木保护从“零散化”迈向“体系化”。吴川拥有丰富的古树资源,建议结合《条例》实施,以法为纲,构建古树保护长效机制,落实镇村两级巡查责任人,确保每株古树都有“法律监护人”。积极开展基层护林员专项培训,推广古树复壮技术,培养一支“懂法、懂树”的专业队伍,同时,打造研学旅行线路,推动“古树+民宿”“古树+文创”等模式,可建立古树认养制度,吸引企业冠名保护,让保护成果反哺乡村振兴。
挖掘“绿色宝藏”文旅价值
“古树名木客观记录和生动反映了吴川的社会发展和自然变迁。”吴川市本土文史研究者梁杰建议,在实施《条例》的过程中,吴川要因地制宜,把注重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相结合,加强对古树名木生长环境的监测和研究,制定科学的保护方案和技术措施,确保古树名木的健康生长。同时,积极探索古树名木在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合理利用途径,实现古树名木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积极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古树名木的良好氛围,让“绿色记忆”生息绵长。